落子欧美,UR在下怎样一盘棋?

全球时尚服饰市场升温,如何出海抢占布局主动权?
2025年,Urban Revivo(以下简称“UR”)在纽约和伦敦相继开出门店。
两家门店分处大西洋两岸,却遥相呼应,共同指向同一个目标——全球时尚的中心地带。
在这些地方,UR选择与Zara、H&M等沉淀数十年的国际巨头比邻而立,高调宣示着一个东方品牌对全球时尚话语权的渴求。
对UR而言,这不是一次仓促的远行。早在2016年,它便以谨慎的姿态在东南亚市场试水,逐步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区域性渗透与扩张。如今落子欧美,更像是一场战略升级——从区域扩张到品牌全球化叙事的转化。
耐人寻味的是,UR选择此刻出发,谈不上轻松。当前全球消费市场面临增长压力,欧美时尚零售业也正经历着结构性调整和增长放缓。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UR为何敢于投入巨额成本,正面挑战这些老牌巨头?在这场横跨大洋的行动背后,又是怎样的一盘棋局?
要理解UR在纽约与伦敦落子的深意,还得从它一步步走出的成长路径说起。
UR的故事始于2006年的广州。那时,ZARA、H&M等国际快时尚巨头相继进入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面对强敌环伺,UR并没有选择正面硬碰,而是以“快奢”这一精准定位开辟出新赛道。
所谓“快奢”,是在“快”与“奢”之间找到平衡:既保持快时尚的上新节奏与价格优势,又融入轻奢品牌的设计感与品质细节。正是这种灵活而独特的品牌路径,让UR在拥挤的中国市场中脱颖而出。
历经十余年深耕,如今的UR已在中国开出超过400家门店,凭借高效的运营与清晰的定位,成长为行业的领军品牌。其年营收突破60亿元的规模,更为全球扩张积累了坚实的资本与可复制的模式。

图源:UR
2016年,UR以新加坡为起点,开启了国际化的初步探索,随后逐步进入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市场。这片在文化与消费上与中国相近的“试验场”,帮助UR积累了宝贵的海外运营经验。
然而,区域性的成功也只不过是其全球化叙事的第一篇章。
UR深知,若要想在价值层面实现真正的突破,就必须到全球时尚的制高点——欧美市场,去接受最严苛的检验,并赢得定义自身价值的话语权。
正是这一战略判断,推动了UR的第二次跨越。
2025年,UR将这一判断付诸实践,其纽约SoHo区与伦敦科文特花园的旗舰店相继揭幕。这两家门店的选址极具象征性,均坐落于全球时尚潮流与文化交流的核心地带,它们象征着UR正式登上全球舞台,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

图源:UR
不同于此前在东南亚的市场布局,UR本轮发力欧美更具战略象征意义。
在欧美,它不再将销售业绩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力图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叙事和独特的设计语言,向世界展示一个具有国际辨识度的品牌形象。
正如其创始人李明光所言,这些欧美旗舰店本质上是“战略店”,核心使命在于品牌展示与文化渗透,而非追求短期利润。
这一战略性转向,也清晰地揭示了UR更加长远的雄心。根据其未来五年开设200家海外门店的规划,欧美市场的突破只是这个宏大叙事的起点。

图源:UR
当时尚行业的潮水悄然转向,UR在伦敦与纽约的旗舰店已蓄势待发。这一布局看似突然,实则是其在时代变迁中酝酿多年的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中国ZARA”的名号既是助力,也是束缚。它曾让UR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迅速被识别,却也在无形中限制了品牌的上升空间。若想摆脱模仿者的阴影,UR唯有在全球时尚的核心地带,重新定义品牌身份。
恰逢其时,大洋彼岸的市场也递来了机会。近年来,ZARA、H&M等快时尚巨头在增长放缓、库存压力与消费分化的多重夹击下渐露疲态。
与此同时,欧美新一代消费者的价值观正在转变。他们虽然关注价格,却更在意设计背后的故事;他们追求时尚,却更希望品牌能表达个性与态度。

图源:UR
面对这一机遇,UR显然也意识到,品牌要想真正“入场”,光靠产品已经不够。在社交媒体将一切扁平化的今天,单一商品已无法承载完整的品牌叙事。想要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对话,就需要创造一个可被体验、可被感知的“场域”。
而这也正是UR与同行的分野所在。当行业将资源押注线上时,它反其道而行,将实体店视为品牌全球化的核心支点。
在伦敦科文特花园,UR巧妙地将新古典主义建筑元素与现代艺术装置相融合;在纽约Soho区,它则通过东方美学与当代设计的对话,构建出超越单纯购物的文化体验空间。
这些实体空间,本质上成为了UR与消费者沟通的核心媒介。它们不仅展示产品,更通过完整的空间叙事,传递出品牌的审美哲学与文化态度。这种深度的体验构建,正是其区别于传统快时尚、实现品牌升维的关键。
而这场始于空间的对话,最终需要通过产品来完成其体验闭环。为此,UR将“设计本地化”提升至全球战略核心,在欧亚两地设立设计中心,确保产品从剪裁、版型到面料选择都深度契合在地文化。以纽约SoHo旗舰店为例,其中超过40%的款式由本地团队主导。
值得注意的是,UR对实体体验的重视,并非就是对数字渠道的忽视。相反,它正在以线下空间为触点,反哺线上生态,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品牌认知,再以数字渠道延展消费关系,形成更完整的全渠道闭环。

图源:UR
当UR在伦敦科文特花园点亮店招,在纽约Soho区敞开大门,这场雄心勃勃的全球化征程便注定不再只是一曲凯歌。
光鲜的旗舰店背后,是UR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也是中国品牌在全球化新阶段必须共同应对的课题。
前行之路挑战重重,首当其冲的是高昂的成本压力。伦敦和纽约顶级商圈的年租金堪称天价,足以在东南亚市场开设十余家门店;而本地化运营与国际化团队组建所带来的管理成本,更是远超国内。
与此同时,品牌认知的建立道阻且长。在西方消费者的印象中,中国品牌往往仍与“制造”紧密相连。
在充斥着成熟巨头的欧美市场,UR作为一个“新面孔”,需要从零开始培育消费者的信任与情感连接。然而,这种心智的渗透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内容输出与时间的沉淀。
但比高成本与认知壁垒更严峻的,是行业环境的变迁。
如今,快时尚的“速度神话”正在褪色,ZARA、H&M等巨头都面临着增长放缓与库存压力。这将意味着UR无法再复制前辈的成功逻辑,而必须在红利退潮之际,找到属于自己的增长逻辑。

图源:UR
然而,即便前路艰险,UR在欧美市场的布局依然蕴含着深远的战略价值。
在纽约、伦敦这样的全球时尚高地开设门店,其意义早已超越销售本身。这些旗舰店如同UR树立在全球的品牌灯塔,不仅面向消费者,更向整个行业宣告一个中国品牌的自信与野心。这种高势能的品牌展示,将显著提升UR在全球市场的形象,带来可观的溢价潜能。
更重要的是,置身全球时尚前沿,UR能在第一时间捕捉最新的设计思潮与消费趋势。来自欧美市场的直接反馈,将成为其产品创新的重要养分,反哺并驱动整个设计体系与供应链的迭代升级。

图源:UR
从宏观视角来看,UR的欧美之旅已不止于单个品牌的商业动作,而是中国品牌全球化的一个参考“样本”。
过去多年,中国品牌的出海叙事多以“制造效率”为核心。而如今,这一叙事正在转向“品牌价值”的较量。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唯有在全球消费者心中建立清晰的品牌心智,才能真正形成长期竞争力。
此次登陆欧美,UR或许很难立刻收获可观的利润,却以主动姿态将中国时尚品牌直接置于全球核心舞台,以设计与品牌力为突破口,重塑着外界对中国时尚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