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销量超19亿份!可口可乐的全球化道路怎么走? | 出海零售专题

如今,电商巨头亚马逊持续拓展线下版图,沃尔玛也在不断丰富场景体验,更有众多DTC品牌将线下门店作为开拓消费需求、升级购物体验的重要支点。
可以说,线下零售早已超越“买卖场”的传统定义,正围绕供应链效率、场景创新、会员生态等维度,展开一场悄无声息的行业竞争。
本专栏将以全球视角切入,以沃尔玛、好市多、塔吉特等零售巨头为样本,通过拆解门店网络背后的供应链逻辑、解析商业模式内核、剖析核心竞争优势,结合最新消费数据与行业趋势,呈现全球线下零售的发展全景,为品牌全渠道布局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参考。
可口可乐创立于1886年,由约翰・彭伯顿(John Pemberton)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发明。其最初以药剂形式销售,后凭借独特风味迅速风靡全球。
作为首个实现全球化的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的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日销量超过19亿份。
2024年,可口可乐营收达到470.61亿美元,净利润为106.49亿美元,在碳酸饮料领域持续占据主导地位。
本篇文章将聚焦可口可乐的零售表现展开介绍,涵盖其发展历程、业务布局、市场表现,以及支撑其行业领先地位的营销策略等内容。

1、发展历程
(1)品牌诞生(1886-1892)
1886年5月8日,可口可乐在雅各布药房首次发售,其公司会计为其命名 “Coca-Cola”,并设计经典斯宾塞字体标志,看重双“C”的广告视觉效果。
1887 年,品牌推出优惠券用于推广,同时将“可口可乐糖浆和提取物”标签在美国专利局注册版权。1892年,阿萨・坎德勒完成1888年起的收购进程,将可口可乐注册为佐治亚州公司。
(2)创新业务模式(1895-1923)
此阶段可口可乐加速拓展销售范围,创新业务模式,逐步从区域走向全美乃至海外。1895年,阿萨・坎德勒宣称可口可乐已覆盖美国所有州和地区;1899年,他以1美元将美国大部分地区瓶装权出售,查塔努加成为首个瓶装可口可乐的城市,奠定瓶装业务基础。
1904年,品牌首次在全国性杂志投放广告,年销量突破100万加仑;1906年,加拿大、古巴、巴拿马开启装瓶业务,成为美国以外首批海外市场;1912年进入菲律宾,实现亚洲市场首拓;1915年,经典轮廓瓶原型设计完成并成为标准瓶。
(3)品牌深化与全球化加速(1925-1945)
这一阶段可口可乐通过标志性符号、跨界合作与社会响应,强化品牌认知并扩大全球渗透。1925年,可口可乐将秘密配方存入亚特兰大信托公司金库,同时引入户外广告牌丰富广告形式;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设售货亭供应饮料,开启与奥运会的长期合作。
1943年二战期间,可口可乐应美国政府要求,以每瓶五美分向军队供应可乐,派驻64座便携式装瓶厂,累计分发超50亿瓶;1945年“Coke”成为注册商标,进一步巩固品牌权益。
(4)产品扩展(1946-1985)
战后可口可乐在传播渠道、产品形态与品类上持续突破,适应市场变化。1950年,可口可乐成为首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产品;1955年,品牌在营销中引入非裔美国人形象,并在意大利推出芬达橙味饮料;1960年,推出12盎司钢制罐装可乐,同时收购美汁源,新增果汁产品线。
1969年,采用红白配色与新标志更新品牌视觉;1971年,“我想给世界买一瓶可乐” 广告从广播转为电视,成为国际经典;1985年成为首款在太空饮用的软饮料。
(5)产品创新(2001-2009)
进入21世纪,可口可乐聚焦产品创新、社会责任与运营优化。2001年,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合作在非洲抗艾,“9・11” 事件后捐赠1200万美元赈灾。
2005年,零卡路里可口可乐零度推出,满足健康需求;2009年,推出可选择100多种饮料的创新机器“可口可乐Freestyle”,升级消费者体验。
(6)健康化布局与数字化探索(2010-至今)
进入2010年代,可口可乐开启多维度战略调整。
一方面,产品结构加速向健康化转型,2018 年以51亿美元收购Costa咖啡,加码即饮咖啡赛道;同年收购运动饮料品牌BodyArmor,创下其史上最大收购纪录。
另一方面,加强营销创新与数字化破圈,2011年,澳大利亚“分享瓶”成现象级案例,2025年,重启该活动,融入Z世代标签,结合二维码打造数字社交场景。

2、经营状况
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可口可乐净收入同比增长1%,达到125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为34.1%。
在市场竞争力上,可口可乐在非酒精即饮饮料(简称“NARTD”,即无需酒精、开瓶可直接饮用的饮料,如可乐、果汁等)领域的价值份额实现提升,核心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
不过,本季度单位箱销量(衡量饮料行业实际销售规模的核心指标)同比下降1%,具体原因是中亚、阿根廷及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被墨西哥、印度和泰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完全抵消,区域表现呈现“分化”特征。从细分品类来看:
含气软饮料
整体销量同比下降1%。其中可口可乐主品牌销量下降1%;但零度可口可乐表现亮眼,凭借各地区业务部门的共同发力,销量同比大涨14%;含气口味饮料(如樱桃味可乐等)销量下降2%。
果汁、增值乳制品及植物饮料
整体销量同比下降4%,主要因拉丁美洲市场的增长不足以对冲亚太地区的销量下滑。
水、运动饮料、咖啡及茶
整体销量与去年同期持平,细分表现各有不同。水类产品销量持平;运动饮料销量下降3%;咖啡销量同比增长1%,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亚太地区;茶类产品销量持平。
从增长驱动来看,本季度价格及产品组合同比增长6%,这主要得益于可口可乐精准的市场定价策略,以及更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组合。

1、产品范围
发展至今,可口可乐的产品矩阵已经十分完善,涵盖碳酸饮料、非碳酸饮料及新兴饮品。
(1)碳酸饮料
可口可乐:包括经典款、零度(零糖零卡)等多种口味与版本;
雪碧:主打柠檬味气泡水;
芬达:水果味碳酸饮料;
其他:Mello Yello、Pibb Xtra、Fresca等品牌。
(2)非碳酸饮料
运动饮料:Powerade、BODYARMOR;
咖啡与茶:Gold Peak、FUZE Tea、Peace Tea、Costa Coffee;
果汁与乳制品:Minute Maid(果汁)、Simply(果汁)、Honest Kids(儿童果汁)、Hi-C(果汁)、Tum-E Yummies(儿童果味水)、fairlife(乳制品)、innocent;
补水:Dasani(饮用水)、smartwater(高端水)、vitaminwater(维生素水)、Topo Chico(气泡水与硬苏打);
气泡水:AHA、Seagram’s气泡水;
酒精类:Fresca Mixed(预调鸡尾酒)、Jack Daniel’s & Coca-Cola(即饮威士忌可乐)、Simply Spiked(酒精版 Simply)、Topo Chico Hard Seltzer(硬苏打)。

2、用户信息
(1)核心受众
可口可乐的目标受众群体构成丰富,核心受众为14-30岁的年轻群体。这一年龄段人群消费能力较强,热衷于社交活动,且对软饮料接受度高,是支撑品牌消费的重要力量。
除核心群体外,有孩子的家庭也是重要目标客户群,这类家庭在品牌偏好塑造和购买决策中具有关键影响力。同时,品牌受众覆盖多个族裔、不同性别及各收入水平人群,受众基础大。
(2)受众情感与价值观契合
可口可乐的品牌定位紧密贴合目标受众的情感需求与价值观,其目标受众重视快乐、乐趣与社交,品牌便以此为切入点,将自身定位为能提升庆祝、团聚时刻氛围的存在,力求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
此外,部分目标受众在生活方式上追求品质、真实与简约,品牌也着重关注这一需求,努力将积极情绪与难忘体验传递给受众,构建稳固的情感连接。
(3)受众地域覆盖
可口可乐的目标受众不受地域局限,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印证了其在不同地区的受众吸引力,能突破文化差异形成普遍的受众认同。
不过,为更好适配各地区目标受众,品牌营销采用因地制宜策略,针对特定地区受众的偏好与口味,定制宣传信息、产品包装及产品本身,确保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能贴合当地目标受众需求,维持品牌吸引力。
(4)贴合受众需求的消费体验
可口可乐洞察目标受众对清爽口感、便捷获取及归属感的需求,并据此制定触达策略。
在产品获取方面,通过自动售货机、便利店、线上平台等多渠道布局,让受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便捷购买产品,满足其便捷需求。
在品牌互动上,借助社交媒体、广告宣传、体验活动等多种营销渠道,持续与目标受众互动,既强化了受众的归属感,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忠诚度。

3、定价策略
可口可乐主要聚焦两个核心定价目标:盈利能力与市场份额。品牌深知,创造利润对维持运营、支撑未来增长至关重要;同时也清楚,占据并稳固较大市场份额,是保持其在饮料行业主导地位的关键。
其中,基于价值的定价是品牌核心定价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核心聚焦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的感知价值,品牌会综合考量产品带来的体验、便利性与品质,以此构建能体现产品市场感知价值的定价体系。
这一策略让品牌既能为旗下知名产品设定较高定价,也能为低价替代产品提供具竞争力的价格,充分适配不同消费需求。
同时,基于成本的定价也被纳入品牌整体定价策略。这种方法会纳入产品的生产、分销、营销等成本,同时兼顾预期利润率。品牌通过核算这些成本并加入合理加价,确定饮料的最终售价,既能保障品牌盈利,又能覆盖各项开支,为运营提供稳定支撑。
为高效落地定价方法,可口可乐还运用了多种定价策略。其一便是价格捆绑策略,将多种产品组合成套,以折扣价推出。这一策略能刺激消费者增加购买量,进而提升总消费额与品牌销量,实现“多销增收”的效果。
其二是促销定价策略。具体包括暂时下调部分产品价格,或推出买一送一、特定时段折扣等专属优惠,以此吸引消费者、提升短期销量。品牌常在节假日、体育赛事等节点运用这类策略,借势高涨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
1、营销手段
可口可乐的品牌战略是其持续成功的关键。通过将自身定位为“喜悦与满足”的象征,品牌成功唤起消费者积极向上的情绪与怀旧情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吸引力与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品牌独特的红白标识与标志性轮廓瓶身设计,在全球范围内具备极高辨识度。可口可乐始终注重盘活品牌资产,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深厚的信任与信赖感。
(1)营销中的情感诉求
可口可乐深谙“触动消费者情感,方能与目标受众建立牢固联结”的道理,“畅享快乐”系列活动便是这一理念的典型实践。
品牌通过温暖人心的广告画面,呈现不同背景的人们欢聚一堂、共饮可口可乐的场景,以此唤起大众对喜悦、团结与共同体验的情感共鸣。
此外,可口可乐还借助感人的故事深化与消费者的联结。品牌的节日宣传活动常以温馨场景为载体,进一步强化 “可口可乐是节日与家庭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核心认知。
(2)全球营销方法
在全球营销布局上,可口可乐的策略具备高度的文化与市场适应性,这使其得以构建强大的全球影响力。尽管起源于美国,但品牌成功实现了营销工作的本地化,能根据全球不同市场的目标受众,定制专属营销活动。
为达成这一目标,可口可乐格外注重深入了解当地的风俗、传统与消费偏好,这种做法让品牌能以更真诚、更贴近本土文化的姿态,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结。
从广告内容的区域化调整,到本地化产品的供应,可口可乐的全球营销策略不仅助力品牌扩大影响力,更让其成功融入各市场的本土文化之中。

(3)有效的名人代言
有效的名人代言,是可口可乐营销策略的另一关键环节。品牌会与体育、音乐、娱乐等领域的知名影响力人物展开合作,借助这些名人的知名度及其对粉丝群体的号召力,进一步扩大品牌触达范围。
不过,可口可乐的明星代言有其独特之处,即始终坚守“真实性”原则。品牌会精心筛选代言人,不仅要求其与品牌价值观高度契合,更需在目标受众心中具备值得信赖的真诚形象。
对品牌而言,这并非简单的名人代言,而是寻找能真正诠释可口可乐精神、并与消费者产生深度共鸣的合作伙伴。
(4)产品多元化战略
产品多元化战略,体现了可口可乐适应消费者偏好与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尽管经典可乐汽水仍是品牌的核心主打产品,但可口可乐已积极拓展产品矩阵,提供更丰富的选择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针对注重健康的消费者,品牌推出健怡可乐;针对追求无糖替代品的人群,推出零度可口可乐等。正是凭借产品线的拓展,可口可乐得以在市场中持续保持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重视数字营销
可口可乐在社交媒体、在线广告、移动应用等数字平台上加大投入,追求更高效地与目标受众互动。
借助数字渠道,可口可乐为消费者打造互动性强、兼具个性化的体验。通过社交媒体发起话题讨论、开展吸引力十足的活动,同时收集关于消费者偏好的数据与见解。
此外,品牌还积极布局网红营销,通过与社交媒体达人合作,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吸引更广泛的年轻消费群体。
(6)赞助策略:体育和赛事
在赞助策略上,可口可乐聚焦于将品牌与体育、文化类活动深度绑定。通过赞助世界杯、奥运会、欧洲足球锦标赛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品牌不仅建立起强大的全球影响力,更触达了海量全球观众。
借助这些赞助活动,可口可乐成功将自身与赛事所传递的激情、兴奋感相联结,既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形象,也在消费者心中构建起积极的品牌联想。
2、营销渠道
可口可乐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渠道触达并吸引用户:
零售店:可口可乐产品覆盖各类零售店,从超市、便利店到加油站均有布局;
餐厅和咖啡馆:可口可乐与全球众多餐厅、咖啡馆达成合作协议,让顾客在用餐过程中能便捷享用其产品;
自动售货机:可口可乐标志性的自动售货机,被战略性部署在商场、学校、交通枢纽等人流量大的区域,方便消费者即时购买产品;
线上渠道:可口可乐在官方网站及主流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还能直接与客户互动、加强沟通;
社交媒体平台:可口可乐在Facebook、 X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具备强大影响力,能高效与目标受众互动、分享品牌故事并发起营销活动;
赞助:可口可乐在全球范围内赞助各类体育赛事、音乐节和文化活动,不仅能触达更广泛的受众,还能将品牌与乐趣、活力的体验紧密关联;
合作与伙伴关系:可口可乐与其他品牌及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人士合作,打造联名产品、限量版产品及特色营销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并吸引更广泛的客户群;
移动营销:可口可乐借助短信营销、品牌移动应用及基于位置的精准广告等移动营销手段,触达并吸引使用移动设备的消费者;
国际分销网络:可口可乐构建了全球分销网络,确保产品能通过当地分销商、瓶装商及零售商,顺利进入全球多个国家的市场。
借助这些渠道,可口可乐得以精准触达并吸引用户,在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强消费者便利性的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整体营销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