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年收超2亿元,它吞下了北美能量饮料50%市场份额!| 创始人访谈

67
2025-09-16 17:39
2025-09-16 17:39
67

Guru是全球知名的有机能量饮料品牌,于1999年推出全球首款天然植物基能量饮料。

以“为用户提供优质能量,但绝不会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的品牌旗帜,Guru的能量饮料采用少量植物活性成分制成,且不含三氯蔗糖与阿斯巴甜,因此深受市场欢迎。

目前,Guru主要深耕加拿大和美国市场,在北美能量饮料市场中排名第三,仅次于Monster与Red Bull。其已构建起覆盖约2.5万个销售点的分销体系,涵盖亚马逊、全食超市等线上及线下核心渠道。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Guru净收入增长3.3%,达3020万美元(约合2.15亿元),毛利增长8.4%,达1670万美元(约合1.20亿元)。

其中,美国市场表现最突出,收入实现61.6%的大幅增长。这主要得益于Guru在当地推出的零糖系列产品,该产品精准契合了消费者对清洁健康能量饮料日益增长的需求,也让Guru在北美能量饮料市场中占据50%以上的份额。

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Guru的增长势头还有着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更是创下季度业绩新纪录。其净收入增长8%,达770万美元,高于2024年第一季度的710万美元。

在细分市场中,美国市场销售额增长46%,达210万美元。同时,线上渠道增长也十分亮眼,过去12周内,亚马逊美国平台的消费者购买单位增长58%,印证了Guru产品在电商渠道的旺盛需求。

年收超2亿元,它吞下了北美能量饮料50%市场份额!| 创始人访谈

为深入拆解Guru的发展策略,聚焦电商领域的深度栏目《Shopify Masters》在本期访谈中,邀请到Guru品牌首席执行官Carl Goyette与营销副总裁Xingli Li。

主持人Shuang Esther Shan将与二人围绕品牌创立、品牌定位、目标受众及品牌运营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对话,从Guru的成长历程中梳理其品牌逻辑,探寻品牌如何通过具体实践成长为北美能量饮料领域的头部玩家。

01

品牌起源:在夜总会中发现商机


Shuang:Carl,您大约10年前加入Guru,能否带我们回顾下,Guru最初是如何起步的?这背后有没有具体的需求痛点和差异化想法?

Carl:这得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我们的创始人当时运营着几家夜总会,其中一家叫Sona,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很有代表性的、凌晨后仍营业的场所。凌晨3点后不能售卖酒精,所以得找其他饮品提供给顾客。

那时候刚好流行一种功能性饮品,算是益智类饮品的早期形态,创始人团队就在一家酒吧里现场调制这种饮品售卖。

当时酒吧里摆着好几台搅拌机,工作人员会把绿茶提取物、马黛茶、人参、椰子水、热带果汁这些天然功能性成分混合在一起,这些成分和现在Guru产品里的很像,全是天然的。

没想到这种饮品不仅在蒙特利尔火了,还风靡了整个北美。刚好那时候能量饮料市场刚开始萌芽,但所有能量饮料都是用人工合成原料做的,人工感很重。

所以,我们的创始人就想,既然我们的这种功能性饮品这么受欢迎,为什么不做一款即饮型、更健康的能量饮料?这个想法在1999年其实挺超前的,那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能量饮料是什么,这种“更健康的能量饮料”根本不是主流需求。

年收超2亿元,它吞下了北美能量饮料50%市场份额!| 创始人访谈

但Guru就是这么诞生的,一开始只是做副业,后来靠自然增长火了起来,“Guru”这个名字也被消费者记住并认可了,创始人才决定把它作为核心业务来做。

Shuang:现在看,这个理念确实比市场早了很多年。当时有没有担心“天然能量”这个定位太超前,没人买账?

Carl:其实没太担心,因为产品本身能说明问题。用户喝了之后,反馈说不会像喝其他饮料那样,喝完后精力突然下降,还会主动推荐给朋友。

这种自然增长的情况就证明,“天然”不是凭空定的定位,是真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那时候我们没做太多营销,就靠这种口碑传播,慢慢打下了差异化的基础。

02

品牌策略:找准定位,做好落地


1、目标受众与品牌定位

Shuang:Xingli,Guru在发展过程中,对目标受众的理解越来越深。你们是通过哪些具体流程,细化并明确不同客户群体特征的?有没有避开一些传统方法的坑?

Xingli:我们确实没走“先看年龄、地域这些人口统计数据”的老路。刚接手时,我第一步不是研究消费者,而是先锚定品牌定位——哪些人最可能认同“区别于人工合成成分、具有原创性的更健康能量饮料”这个价值主张。

确定这个核心后,再去挖掘这些人的具体需求。比如我会亲自逐一审阅品牌的几乎每一条评价、所有直接消息(DM),有次从DM里发现很多人运动前喝零糖款,说“能补能量又不影响代谢”,这就锁定了“运动人群”。

此外,还会结合市场数据看复购人群、关联产品浏览记录,这些行为数据比年龄有用。另外持续做A/B测试,比如在Instagram发“成分科普”和“场景使用”内容、在TikTok推“白领提神”和“学生备考”视频,看哪种效果好,慢慢把用户画像拼清楚,不是一开始就拍脑袋定“20-30岁年轻人”这种模糊范围。

年收超2亿元,它吞下了北美能量饮料50%市场份额!| 创始人访谈

Shuang:如果有人刚起步打造品牌,已了解自己的产品,但不确定怎么和潜在客户建立连接,您认为他们可以采取哪些步骤?

Xingli:首先要超越人口统计特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需求、动机,还有他们的顾虑。比如,从现有消费习惯转向我们产品的障碍。

其次通过自然流量或付费渠道做测试、迭代,找出能吸引点击、激发购买意愿的关键因素。

Shuang:对新创始人来说,“何时开始投入品牌建设”是个难题,很多新兴DTC品牌先在Meta做小规模广告,转向品牌投入需要更大决心。你认为创始人启动品牌建设前该考虑哪些因素?

Xingli:我认为在推出最小可行产品(MVP)之前,创始人就该思考品牌建设,但不是大规模投入,而是先明确品牌定位,提前做深入调研优化定位。

对快消新兴品牌来说,所有品牌接触点都要围绕核心品牌故事,尤其包装和配方是最重要的宣传载体之一,100%消费者会看到包装,只有部分会接触品牌内容或广告,所以产品和品牌叙事必须高度统一。

如果推出产品后才想品牌建设,后续调整成本高还可能干扰品牌。那我的建议是:明确并验证品牌定位后,先观察复购率、消费者评价、反馈、自然推荐因素这些早期指标,等出现“品牌共鸣”迹象、初步形成势头时,再加大投入,聚焦触达核心消费者的渠道。

年收超2亿元,它吞下了北美能量饮料50%市场份额!| 创始人访谈年收超2亿元,它吞下了北美能量饮料50%市场份额!| 创始人访谈

2、渠道扩张与品牌营销

Shuang:Carl,您主导了Guru的分销扩张,从加拿大走向更广阔市场,过程中有没有踩过扩张过快或渠道错配的坑?具体怎么平衡分销和需求?

Carl:当然踩过坑,我们开始想快速铺货进了很多便利店,但当时品牌知名度不够,消费者不认识Guru,没人买,最后货架产品都过期了。后来总结出两个陷阱:一是分销太快,品牌撑不住;二是分销太少,有需求买不到。

对此,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做了两件事,第一优先选对的渠道比如全食超市这种天然食品渠道,这里的消费者本身关注健康,和我们定位匹配,很快就成了全食销量第一的有机能量饮料品牌。

第二用DTC模式补位,官网做全漏斗营销,从认知到考虑再到转化,就算线下没覆盖到,消费者也能买到。现在我们在北美是第三大品牌,仅次于Monster和Red Bull,但其他地区不贪多,先把天然渠道做透,再慢慢进主流超市,每一步扩张都有需求支撑,不会空铺。

年收超2亿元,它吞下了北美能量饮料50%市场份额!| 创始人访谈

Shuang:上面谈到Guru渠道扩张,那你们是怎么和全食、Air One等零售商建立长期关系的?拿到第一笔订单后,怎么推动后续共赢?

Carl:现在的零售商很数据驱动,光靠关系没用,得拿数据说话。比如和全食谈合作时,我们带了三个数据,第一,亚马逊上Guru的有机能量饮料销量第一,证明消费者有需求;第二,我们的调研显示,30%购买Guru的人,之前不喝任何能量饮料,这意味着Guru能给全食带来新的消费群体,推动整个能量饮料品类的增长,而不是抢其他品牌的客户;第三,加拿大魁北克市场的复购率,比行业平均高15%,证明消费者会持续购买。

这些数据让零售商相信,Guru不是蹭流量的品牌,而是能帮他们赚钱的合作伙伴。而且拿到订单只是起点,后续还要推动动销率。比如我们会在全食门店附近投放定向广告;还会培训门店导购,让他们能告诉顾客,Guru和其他能量饮料的区别。

只有消费者持续购买,零售商才会把Guru留在货架上,甚至扩大陈列位置,这就是长期共赢的结果。

Shuang:那回到营销上的问题,品牌投入和数字效果的张力一直存在,Xingli您是怎么让两者互补落地的?有没有具体案例?

Xingli:核心是按消费者旅程分阶段定目标,不把它们对立起来。比如认知阶段,我们聚焦品牌价值,找能建立情感连接的场景,发现跑步人群喜欢零糖款,就和加拿大魁北克最大的跑步俱乐部合作,每周去活动现场,不是硬推产品。

而是给跑者试饮、收集反馈,还联合做了跑步能量补给指南,讲为什么天然成分更适合运动后恢复,这种活动虽不能马上转化,但能让跑者记住Guru是运动人群的能量选择,这就是品牌价值落地。

到了考虑和转化阶段,内容就直接多了,比如产品页面会明确写零糖款含绿茶提取物、促代谢、无人工香精、喝了不心慌,还放消费者真实评价“备考时喝,比咖啡提神还不失眠”,这些内容能直接推动购买,而且前期有品牌认知铺垫,转化效率更高。

我们还拒绝过很多无效合作,比如有快餐品牌找我们联名,虽能带来流量,但快餐和健康能量定位不符,会稀释品牌认知,所以果断拒绝,聚焦对的场景才能让品牌和效果都落地。

年收超2亿元,它吞下了北美能量饮料50%市场份额!| 创始人访谈

Shuang:Carl,您之前提到校园推广效果很好,能不能具体说说怎么做的?怎么让学生群体认可Guru?

Carl:我们的目标是18-25岁受教育人群,这些人未来会成为关注健康的白领,是核心受众的潜在群体。在校园里,我们不搞买一送一这种简单促销,而是做场景植入。

比如在图书馆门口设试饮点,文案写“备考提神,喝Guru不熬大夜”;在运动会现场摆摊位,给运动员和观众提供能量补给,告诉他们天然成分恢复更快。还会和学生社团合作,比如环保社团、跑步社团,赞助他们的活动,在物料上印Guru的logo,但不强行打广告,而是和社团一起传递健康生活的理念。

慢慢的,学生们就觉得Guru是“我们这个群体的饮料”,现在校园18-25岁人群里,Guru是最受欢迎的能量饮料品牌之一,这就是校园推广的落地效果。

3、保持差异化的发展优势

Shuang:现在能量饮料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还有竞品模仿Guru的天然定位,Carl您觉得Guru接下来要怎么落地差异化,实现长远发展?

Carl:首先,产品上要守住真天然的底线。很多竞品说自己天然,但配料表里还是有人工色素、香精,我们不一样,坚持只用少量天然成分,比如绿茶提取物、人参,从不加那些人工添加剂。这是消费者能喝出来的,也是我们的核心壁垒。

接下来还会研发新的产品线,比如针对健身人群的高蛋白能量饮料,还是围绕“天然+功能性”做文章。

其次,战略上不贪大,只做专。北美能量饮料市场有230亿美元,但我们不跟Monster、Red Bull抢所有消费者,而是聚焦关注成分健康的细分群体。

比如在天然食品渠道、运动社群、高知白领里做深做透。现在我们在加拿大魁北克有15%的市场份额,在其他地区的天然渠道里也是头部,这个细分市场足够支撑我们增长,而且竞争没那么激烈。

年收超2亿元,它吞下了北美能量饮料50%市场份额!| 创始人访谈

最后,组织上要结合创业精神和结构化执行。我加入后,把创始人的愿景变成了具体的运营计划,比如走向北美拆解成先攻加州、纽约的天然渠道,再进芝加哥、多伦多的主流超市,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同时不搞大型企业的繁琐流程,从发现运动人群需求到落地跑步社群合作,只用了1个月,效率很高。

只要这三点落地好,就算有竞品模仿,也拿不走我们的核心优势,消费者认的是Guru这个原创级的健康能量品牌,不是随便一个跟风天然的产品。

Shuang:Xingli请您补充下,品牌在营销上怎么配合这个长远战略?

Xingli:营销上还是会坚持聚焦核心社群,比如接下来会和运动品牌联名,推出跑步能量补给套装,把Guru的零糖款和运动装备结合,进一步绑定运动人群;还会做成分透明化的内容,比如拍纪录片,讲Guru的原料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让消费者更信任真天然的定位。

另外,网红合作也会更精准,不找流量大但定位不符的网红,只找真正喝Guru、认同健康理念的KOL。比如,健身博主、健康饮食博主等,让他们用自己的真实体验讲Guru的故事,而不是念广告词。

这样的营销更真实,也能帮我们在细分群体里扎根,支撑长远发展。

03

品牌上市的关键考量


Shuang:说起上市,这是许多品牌更进一步的表现,而Guru在2020年实现了上市,对正在考虑上市的创始人,您有哪些具体的落地建议?比如上市前要做好哪些准备?

Carl:首先要想清楚是否对上市做好准备,并不是有增长故事就行,而是组织架构要能扛住上市的压力。Guru上市前,已经有成熟的财务团队和流程,还实现了20年的盈利,数据稳定,这才敢启动上市。如果一个新品牌,连财务报表都做不清晰,就别急着上市,先把内部流程理顺。

其次要算清楚成本和收益。上市成本很高,对我们这种中小型企业来说,律师费、审计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得明确上市能带来什么。对Guru来说,上市后通过隔夜包销交易,24小时内筹到了近5000万美元,用来拓展北美市场,这比私募股权融资快多了。私募要谈几个月,还可能被要求让渡控制权,比如加清算优先权、赎回条款,不划算。

最后,上市后别被短期股价干扰。股价每天都会波动,但品牌发展是长期的,我们上市后还持有超过50%的股份,能主导战略,不会因为股价跌了就乱改方向。所以,创始人要聚焦核心业务,别把精力放在盯股价上。

年收超2亿元,它吞下了北美能量饮料50%市场份额!| 创始人访谈
 BrandArk 观品牌


从访谈内容来看,Guru始终抓牢“天然健康”这个核心,没有花里胡哨的概念,也没有分散精力去盲目扩宽产品矩阵。

不管是品牌定位、产品包装,还是营销等所有环节都围绕 “让关注健康的人,能买到、愿意买、长期买”而展开,这种策略对出海品牌来说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品牌方舟BrandArk】关注全球化、跨境电商、品牌增长等议题,致力于洞察潜力出海赛道。
扫码关注回复【加群】,加入出海交流群
已有8000+出海人聚集在我们社群里
二维码
免责声明
本文链接:
本文经作者许可发布在品牌方舟,如有疑问,请联系客服。
最新热门标签
做2.3万亿日元的零售帝国:乐天购物的28年生态扩张路 | 出海零售专题
年营收2.3万亿日元!乐天如何靠“积分+电商”领跑日本市场?
预计年营收达1.5亿美元,箱包品牌July围绕用户痛点做创新!
2019年创立于墨尔本的箱包品牌July,通过DTC模式切入高端性价比赛道,不仅打破了巨头垄断,更在短短五年内实现全球营收从335万美元到1.5亿美元。本文将深入拆解July的成长路径,从品牌起源、产品创新、营销运营到全球化扩张,探讨它是如何在疫情冲击与巨头围剿中成功脱颖而出。
DTC可持续家居品牌EcoSoul完成2000万美元B轮融资
DTC可持续家居品牌EcoSoul在新一轮B轮融资中筹集了2000万美元(约合17.5亿卢比),累计融资额已超过5000万美元。
骨灰钻石狂揽千万美金!它在殡葬业杀出一条血路
骨灰变钻石!独立站黑马年入千万美金
Vans母公司VF集团6亿美元出售工装品牌Dickies
美国服饰集团VF Corporation以6亿美元现金将旗下工装品牌Dickies出售给全球品牌管理公司Bluestar Alliance。同时,VF旗下的The North Face因土耳其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将80%的生产转移至越南和孟加拉。
Gap拓展美妆和饰品品类,将在150家Old Navy门店进行试点
美国时尚品牌Gap宣布进军美妆和饰品品类,首先在其子品牌Old Navy开展分阶段试点。
硬件科技品牌Nothing完成2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突破13亿美元
品牌方舟获悉,近日,消费电子品牌Nothing宣布完成2亿美元C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13亿美元,累计融资总额已超过4.5亿美元。本轮融资由老虎环球(Tiger Global)领投,跟投方包括谷歌风投(GV)、Highland Europe、EQT等现有股东,以及新投资方Nikhil Kamath和高通创投(Qualcomm Ventures)。Nothing成立于2020年,总部位于英国,主营智能手机和TWS耳机等消费电子产品。成立四年来,Nothing已累计销售设备数百万台,并于2025年初实现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2024年公司增长率达150%。
骨灰钻石狂揽千万美金!它在殡葬业杀出一条血路
骨灰变钻石!独立站黑马年入千万美金
做2.3万亿日元的零售帝国:乐天购物的28年生态扩张路 | 出海零售专题
年营收2.3万亿日元!乐天如何靠“积分+电商”领跑日本市场?
Vans母公司VF集团6亿美元出售工装品牌Dickies
美国服饰集团VF Corporation以6亿美元现金将旗下工装品牌Dickies出售给全球品牌管理公司Bluestar Alliance。同时,VF旗下的The North Face因土耳其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将80%的生产转移至越南和孟加拉。
硬件科技品牌Nothing完成2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突破13亿美元
品牌方舟获悉,近日,消费电子品牌Nothing宣布完成2亿美元C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13亿美元,累计融资总额已超过4.5亿美元。本轮融资由老虎环球(Tiger Global)领投,跟投方包括谷歌风投(GV)、Highland Europe、EQT等现有股东,以及新投资方Nikhil Kamath和高通创投(Qualcomm Ventures)。Nothing成立于2020年,总部位于英国,主营智能手机和TWS耳机等消费电子产品。成立四年来,Nothing已累计销售设备数百万台,并于2025年初实现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2024年公司增长率达150%。
Gap拓展美妆和饰品品类,将在150家Old Navy门店进行试点
美国时尚品牌Gap宣布进军美妆和饰品品类,首先在其子品牌Old Navy开展分阶段试点。
预计年营收达1.5亿美元,箱包品牌July围绕用户痛点做创新!
2019年创立于墨尔本的箱包品牌July,通过DTC模式切入高端性价比赛道,不仅打破了巨头垄断,更在短短五年内实现全球营收从335万美元到1.5亿美元。本文将深入拆解July的成长路径,从品牌起源、产品创新、营销运营到全球化扩张,探讨它是如何在疫情冲击与巨头围剿中成功脱颖而出。
出海社群
出海交流群
加入
品类交流群
加入
服务生态群
加入
立即扫码咨询
立即扫码咨询
交流群
官方微信群
交流群

8000+出海人在这里聚集,添加小助手微信,发送名片审核入群

公众号
官方微信群
公众号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最有料的品牌出海资讯

小程序
官方微信群
小程序

关注品牌出海的一切变化,深度研究出海发展动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