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鼠、守宫、蜘蛛走红,宠物赛道变天了

在城市生活的缝隙里——出租屋的客厅、书桌一隅、阳台的一角——越来越多年轻人把目光投向猫狗之外的生命形态:一缸布满沉木与水草的微型水景、一只在跑轮上飞奔的仓鼠,或是一只静静伏在树枝上的守宫。
这些体量更小、噪音更低、可观察性更强的动物,悄然融入日常,成为一种新的陪伴方式。曾经的小众“异宠”,正从兴趣圈层向更广泛的主流消费群体渗透。
行业的数据变化也清晰印证了这种趋势。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2024年全球异宠市场规模达到16.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24.9亿美元,2025—2030年的复合增速为7.3%。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猫狗赛道的“过度成熟”:品牌竞争高度密集、获客成本持续攀升、产品卖点日趋同质,整个行业已步入存量博弈阶段。流量越来越贵,差异化越来越难,“打造下一个爆款”的难度持续提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异宠赛道撬开了另一种可能——一个由多品类构成、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仍处扩张早期的“增量蓝海”。
这个曾经游走于主流视野边缘的小众世界,正加速走向舞台中央,成为宠物经济中不可忽视的新增长曲线。
何为异宠(Exotic Pets)?
品牌方舟了解到,异宠通常指区别于猫、狗等传统宠物以外的,被个人以陪伴、观赏或兴趣饲养于家庭环境中的动物,涵盖昆虫类、爬行类、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及两栖类动物,如仓鼠、鹦鹉、蜘蛛、守宫等。
随着宠物经济整体步入存量竞争,越来越多人对“养宠”的认知正发生结构性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社交媒体的扩散效应,成为异宠走出小众圈层的关键推手。以TikTok为例,#exoticpets 话题下已累积超过8万条内容,形成一个持续自我生长的“异宠内容池”。
亮色羽毛的鹦鹉、行动敏捷的守宫、甚至蜘蛛蜕皮的微观过程——这些内容凭借其天然的视觉吸引力,不断冲击着大众的认知边界。而当内容开始密集出现,陌生感被稀释、认知成本下降,原本被认为难养、稀奇的动物逐渐被纳入主流的选择范围。

图源:TikTok
然而,真正重塑市场结构的,并非内容刺激本身,而是需求侧的深层变化。
一方面,年轻一代的养宠动机正从情感依赖转向自我表达。猫狗虽能提供稳定的陪伴,却难以承载日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异宠凭借其高辨识度、低重复率以及引发的“他者好奇”,成为展示个人风格的理想载体,甚至演变为一种新型社交货币。
另一方面,城市生活的现实条件正在推高异宠的饲养优势。有限的居住面积、长时间的通勤、社区对宠物的类型限制等因素,让许多潜在饲养者对猫狗的投入成本更为敏感。
相比之下,许多异宠体型小、空间需求低、气味轻、噪音小,日常饲养频率与花费也更可控——这种“低运维成本”高度适配都市人群碎片化的生活节奏。

图源:BUCATSTATE
更关键的是,专业知识的普及显著降低了饲养的心理门槛。随着饲养知识在社交平台快速沉淀,以往仅由硬核玩家掌握的温湿度控制、喂食规范、环境配置等专业内容,如今被拆解为轻量的短视频与科普帖。信息壁垒的瓦解,使得认知门槛与饲养风险同步下降,进一步推动了异宠从“敢看”到“敢养”的转化。
在全球宠物行业整体发展的浪潮中,异宠市场正悄然完成从边缘兴趣到规模化商业的转身。
品牌方舟了解到,在中国,异宠正从小众兴趣迅速演变为大众消费。《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异宠饲养人群已达1707万,市场规模逼近百亿元。
这股增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反映在用户参与和消费行为上。据新华网报道,天猫“6·18”期间,鸟类用品如鸟窝、喂食器同比增长超50%,水族造景设备及装饰同比增幅超20%;京东上,仓鼠笼成交金额同比激增379%。

图源:小米
放眼全球,北美市场则呈现出成熟市场的特征。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报告,北美在2024年的异宠市场占比高达50.27%,爬行动物、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的饲养率持续上升。截至2023年,美国兽医医学会(AVMA)报告称,美国目前约有1200万只爬行动物被视作宠物饲养。
相较之下,东南亚市场则更像是潜力待释放的新兴战场。以泰国为例,2024年市场规模约1320万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290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近10%。
这一地区市场年轻化、兴趣探索驱动强,同时热带气候适宜多样动植物饲养,社交平台推动内容扩散,使异宠消费正在快速从兴趣驱动向付费行为转化。

图源:Exo Terra
在各地区异宠市场快速扩张的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消费升级。异宠饲养正在经历从基础生存到品质生活的价值跃迁。
品牌方舟观察到,最早的异宠玩家关注的是“把它养活”,核心投入集中在安全栖息环境、基础饲料、垫材、水盆等必需品。这一阶段消费价格敏感、信息差大,但复购频繁。
随着饲养经验的积累,用户开始追求从“养活”到“养好”的升级。进口专用粮、营养补充剂、恒温垫等专业装备进入消费清单,用户愿意为宠物的健康和状态优化支付溢价,市场也由低价竞争向专业性和技术可信度倾斜。

图源:Reli Birddy
消费升级的天花板则出现在“养精”阶段,异宠饲养已超越功能性需求,成为审美表达与生活方式的体现。宠物主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饲养,而是致力于打造微缩生态系统。生态造景、智能监控等高端需求应运而生,推动客单价显著提升,也重新定义了行业的价值空间。
这场从数量到质量的变革,不仅拓展了市场的边界,更在为有准备的品牌打开新的增长窗口。异宠经济的未来图景,也在这些细腻的需求变迁中,徐徐展开。
从传统的猫狗市场向边缘宠物拓展,异宠的市场热度持续上升。对于中国品牌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潜在消费群体的扩大,也带来了新的增长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在欧美成熟市场,异宠赛道已孕育出多个深耕多年的领导品牌。
以Kaytee为例,这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的美国品牌,在小动物与鸟类营养领域已深耕超过百年。其产品线覆盖仓鼠、豚鼠、兔子等小型哺乳类的主粮、零食与垫材,以及鸟类的高能量饲料、营养补充剂与互动玩具,凭借科学配方与稳定品质,建立了深厚的全球消费者信任。
而在爬宠领域,来自荷兰的Exo Terra自2000年创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构建完整的生态饲养系统。其产品矩阵涵盖生态缸、专业栖息箱、UVB灯具、加热设备、智能环境控制器以及自然风造景配件,不仅满足初学者的基础饲养需求,更致力于实现进阶玩家对微生态环境、精准光热管理与自然场景模拟的专业追求。
这些海外品牌的成功,印证了异宠市场专业化、精细化的巨大潜力,也为后来者树立了发展标杆。

图源:Kaytee
当前,驱动市场增长的核心逻辑已从基础饲养,转向智能化、生态化与互动化的新需求。这一转变为以敏捷反应见长的中国供应链提供了独特契机。
无论是爬宠栖息箱的温控系统、仓鼠笼的静音结构,还是水族生态缸的智能循环装置,每一类创新产品都涉及复杂的设计。而依托成熟的产业配套与高效生产能力,中国企业有望将这些前沿的消费洞察,迅速转化为兼具品质与成本优势的成品,从而在全球产业升级的窗口期中抢占先机。

图源:BUCATSTATE
这一优势已在领先品牌的出海实践中得到验证。以专注仓鼠及小宠用品的BUCATSTATE布卡星为例,该品牌专注于仓鼠及小型哺乳类用品,在2024年8月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其销售额在过去四年内复合增长率超过20%,多平台小宠异宠产品榜单均位列TOP1。
自2021年正式开启全球化征程以来,布卡星依托精细化生产与低成本供应链,将多层笼具、静音跑轮及高耐用性配件快速推向海外市场,现已在日本、英国、美国、法国、西班牙和德国开通亚马逊店铺,并建立了官方独立站。
同样,在技术门槛更高的爬宠领域,中国品牌REPTIZOO通过专业的温控设备与栖息环境解决方案,成功进入全球40余个市场。其围绕玻璃栖息箱、UV灯具等产品构建的专业形象,结合跨境电商与社群运营,逐步建立起海外用户的信任与黏性,体现了中国品牌从“制造输出”向“品牌认知”跨越的可能路径。

图源:REPTIZOO
异宠市场的崛起,不仅反映了消费升级与兴趣经济的发展,更揭示了全球尚未充分开发的蓝海。
相较于饱和的猫狗市场,异宠正以多样性和趣味性吸引着年轻消费者。对中国品牌而言,能否将供应链的敏捷性转化为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将是决定其能否成功抢占市场、赢得全球消费者信任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