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婴儿床火遍美国,1年拿下4500万美金!

如今出海生意难做,但母婴赛道仍旧是最赚钱的赛道之一。
不过,随着行业成熟度提升,各细分品类增长渐触天花板,母婴行业悄然迈入存量博弈的深水区。在此背景下,AI赋能的母婴产品为突破行业瓶颈带来了更多新可能。
成立于2001年的美国品牌Happiest Baby,耗时15年成功打造出SNOO Smart Sleeper智能婴儿床。该产品深度融合了嘘声、摇晃等功能,通过智能调节声音与动作安抚婴儿,现已成为智能婴儿床市场的排头兵。
市场研究机构Growjo最新数据显示,Happiest Baby的年收入将达到4500万美元(3.2亿元人民币)。
一款产品倾注15年时光,Happiest Baby一路走来,藏着怎样的坚持与突破?
图源:Happiest Baby
打造一款好产品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往往需要漫长时间的打磨与验证,而Happiest Baby的成长故事,或许就是对这份“慢功夫”最鲜活的诠释。
品牌方舟了解到,Happiest Baby的起点,源于创始人哈维・卡普博士在著作《街区最幸福的宝宝》中提出的“5S安抚原则”——即通过模拟子宫环境帮助宝宝安静下来,具体包括襁褓、嘘声、摇晃、吮吸、侧卧位这五项操作。
这套理念一经提出,便引发广泛关注,不仅让该书创下百万册销量,常年占据亚马逊育儿类书籍榜单前列。更渗透到各地医院与育儿机构中,先一步打响在母婴市场的知名度。
不过,真正推动品牌从理论转向产品研发的,是“美国每年有3500名婴儿死于SIDS(婴儿猝死综合症)”这一现实痛点。作为一名权威的儿科专家,卡普博士一直想开发一款能真正保障婴儿睡眠安全的实用产品。
就在日思夜想中,SNOO的首版产品草图诞生了。据悉,最初的产品雏形设计,不仅包含模拟子宫声音与摇晃节奏的功能,更早早具备了确保婴儿安全仰卧的结构核心。

图源:Happiest Baby
确定初步设计方向后,卡普博士于2011年启动原型开发,从最初简单的旋转木板,慢慢迭代出带有特制襁褓、配备可调节摇晃把手的绿色塑料洗衣篮原型。
为测试原型的实际效果,卡普博士还带着产品在美国多地进行奔波,招募了数十名婴儿开展长期测试。产品的实际效果也让人惊喜,有的家长甚至不愿归还原型机,主动提出想要付费保留。
即便如此,Happiest Baby并未急于推进量产,反而找到知名设计师伊夫・贝哈尔优化外观。他们投入数万个小时攻克耐用性难题,想让产品 “经得起数千万小时的使用”。此外,还通过数百次婴儿测试抠安全细节,硬是把“能用”的原型做成了兼顾实用、美学与环保的成熟产品。
经过数年的技术攻坚与反复打磨,终于在2016年,SNOO智能婴儿床正式面世。该产品深度融合5S原则中的襁褓、嘘声、摇晃功能,通过智能算法调节声音与动作安抚婴儿。同时借助专用的SNOO睡袋将婴儿固定在床体上,确保婴儿始终保持仰卧姿势,有效降低SIDS风险。
图源:Happiest Baby
至此,Happiest Baby终于以具象化的产品,正式进入母婴市场。根据官网数据,目前,SNOO已帮助婴儿享受超5亿小时的安全睡眠。
如今的Happiest Baby,凭借SNOO成功跻身婴儿床市场头部阵营,也因此获得资本青睐。据外媒报道,该品牌累计成功完成4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达4520万美元,投资者包含Google、Greycroft等。
借SNOO在市场上彻底站稳脚跟后,Happiest Baby还在不断进行产品优化,围绕婴儿真实需求,为产品融入更多智能化设计。
当下科学育儿的需求不断升级,Happiest Baby瞄准婴儿睡眠赛道的核心痛点,靠着核心产品SNOO智能婴儿床的技术壁垒与场景化创新,很快建立起差异化优势。
比起市面上的普通婴儿床,SNOO对宝宝的响应要更智能些。它搭载的AI算法能模拟经验丰富月嫂的动作,通过分析宝宝哭声的频率、强度等特征,判断宝宝此刻是刚要入睡时的轻微哭闹,还是情绪烦躁的不安哭闹。
基于这一判断,系统会自动匹配适配的安抚动作。面对不同状态的宝宝,它会调整不同的摇晃节奏。
而在睡眠辅助细节上,SNOO的白噪音功能同样注重场景适配。内置AI算法会结合宝宝当下的睡眠状态,输出专属的定制化声景。
图源:Happiest Baby
比如,当宝宝进入深度睡眠后,会提供低强度、低频率的舒缓雨声,避免干扰深层睡眠。若宝宝表现出烦躁时,就切换为音量较高的子宫模拟音,通过还原胎儿熟悉的宫内环境,快速缓解其焦虑情绪。相关研究表明,该白噪音方案能帮助80%的婴儿在5分钟内快速入睡。
与此同时,家长可通过免费APP手动调节摇篮的运动强度、声音大小和对哭声的敏感度,满足不同宝宝的个性化需求。
图源:Happiest Baby
为增强用户粘性,Happiest Baby还推出高级订阅模式。除基础功能外,订阅服务可追踪婴儿睡眠、喂食、换尿布等全周期数据,并提供权威儿科博士的专业建议。这也使产品从单一的睡眠工具,延伸为覆盖多场景的育儿辅助方案,帮助家长应对育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更有说服力的是,SNOO已经获得了FDA De Novo授权,是美国首个被纳入医疗设备类别的婴儿睡眠产品。这份认证从官方层面证实了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深化品牌专业权威的形象。
如今,围绕婴儿睡眠核心需求,Happiest Baby构建起完整的产品生态体系,除SNOO智能婴儿床外,还涵盖智能安抚器、有机睡袋等品类,并提供租赁、二手交易、配件补给等服务,形成产品全链路覆盖,满足家长在不同阶段的需求。
图源:Happiest Baby
而在渠道布局上,Happiest Baby以DTC模式为核心,通过品牌独立站直接触达家长,既能精准传递品牌理念,又能快速收集用户反馈优化产品。同时,品牌还与母婴零售终端、亲子服务场景联动,拓展线下体验渠道。
Canvas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婴儿科技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0亿美元。其中,智能婴儿床细分市场的潜力较为突出,相关产品还有不小的增值空间。
在这条赛道上,Happiest Baby的目标一向很清晰,那便是瞄准高端市场,打造一个创新育儿解决方案的品牌。
但,高端市场用户对产品的专业性、安全性往往有着更高期待,需要足够有说服力的品质背书来建立信任。而FDA认证的严苛标准众所周知,因此获得该认证的产品在市场中堪称“硬通货”,是极具竞争力的核心卖点。
Happiest Baby也深谙此道,在产品界面上反复强调其产品是同类里,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通过FDA认证的,通过不断强化这个内容,把专业认证的印象烙印在用户心里。
此外,在进行用户调研时,Happiest Baby还发现,自家产品的受众并非只集中在妈妈群体。从调研结果来看,爸爸群体对这款智能婴儿床的热情高涨,经常会主动向朋友分享产品使用效果。
这类群体的积极参与,恰好契合了现代育儿理念的转变。如今早已不是性别割裂的营销时代,随着家庭成员育儿责任的扩大,Happiest Baby的营销视野也随之扩展,覆盖了多元化群体。
图源:Happiest Baby
目前,品牌受众不仅包括传统家庭,还涵盖寄养家庭、LGBTQ+家庭,甚至是需要特殊照护的阿片类药物成瘾婴儿家庭、领养家庭等,真正实现了不局限于单一群体,服务育儿需求人群的目标。
基于这一点,Happiest Baby的KOL合作也更多元。一方面聚焦育儿垂类博主,确保专业内容能深度传递;另一方面也会和LGBTQ+等多元群体的相关创作者合作,让营销能触达到更广泛、更有包容性的用户圈层。
在内容营销方面,Happiest Baby把社交媒体当作核心阵地,借助创始人的专业背景和5S育儿方法,持续输出婴儿护理的科普内容。
以TikTok为例,Happiest Baby在植入产品的同时,还会关注改善父母的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问题。针对性解决育儿疲劳、产后抑郁等痛点,进行科普与宣传,引发用户共鸣。
这些内容不仅给家长提供了实用知识,也带来了情感价值,进一步夯实了专业口碑,也突出了品牌的温度。
图源:Happiest Baby
除了线上营销,Happiest Baby还积极深耕线下的专业场景,深入医疗保健行业,和儿科诊所、月子中心等机构建立合作。靠着这些专业场景的背书效应,家长能在信任度更高的环境里接触到产品,对品牌的信任感也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打破高价门槛、扩大客群覆盖范围,Happiest Baby还创新推出了产品租赁服务。这种模式可惠及对高价购买有顾虑的观望型家长,以及暂时经济紧张但有需求的家庭,让更多人都有机会体验到产品。
相关数据显示,租赁模式推出后,2024年参与的用户数量同比增长了15%,在扩大产品影响力的同时,也让Happiest Baby触达到了之前没覆盖到的潜在用户,成功做到一石二鸟。
总的来看,Happiest Baby始终围绕“专业、权威”这两个关键词而展开营销,不断加强智能婴儿床和品牌之间的联系。
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来说,15年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潮起潮落间,足以见证无数品牌的崛起与陨落,而Happiest Baby却敢用15年的光阴,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去深耕一款产品。
它在研发中不急于求成,从原型迭代到用户测试,再到联合设计师优化外观、死磕耐用性与安全性。每一步都围绕解决实际问题而推进,不被短期利益所裹挟。这份不追快、只求优的研发态度,让它在浮躁的市场里成了一股清流。
而这份静下心做产品的定力,对出海卖家也有着不小启示:不必盲目追逐短期流量热潮,而要锚定目标市场的真实需求,耐心打磨产品力,才能突破同质化竞争,在海外市场真正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