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DTC品牌使用AI的错误认知,AI到底该怎么用?



作者 | 十度
声明 | 此文章版权归品牌方舟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为2025年最出圈的话题之一,AI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这种渗透也让“品牌到底要不要用AI”的探讨进一步深化。
品牌方舟了解到,此前一档访谈类节目中,《DTC播客》针对875名DTC运营人员展开调研,聚焦他们对AI的实际使用情况。
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未来12个月内会大幅增加AI使用量。这表明AI已从可选变为必需,品牌方正积极拥抱AI的趋势,已然势不可挡。
但在DTC出品的另一档播客《Adventurous》中,主持人AVEs观察到,当前行业讨论AI时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认为AI会给行业带来“末日式”的冲击,要么觉得投入AI的成本终将白费,却鲜少有人深入探讨“AI落地的实际路径”。
对此,AVEs希望大家能跳出思维局限,先厘清核心问题。毕竟如今的现实是,无论品牌对生成式AI的接受度高低,广告行业都已无法避开AI。品牌及其从业者必须将AI纳入思考与讨论的范畴,而关键问题也不再是“是否用AI”,而是“如何用、何时用AI”的问题。
之所以选择此时深入这一话题,正是因为若不先梳理清楚这些概念性问题,后续AI落地时便很容易走偏。

行业在用错标准判断AI
首先,AVEs明确指出,当前行业对“品味”的讨论过于空泛,很多人竟用品味来判断“AI内容好不好、该不该用”。
比如,有的人会说“这个AI做的广告有品味,所有品牌都可以使用”,或是“我觉得AI内容没品味,品牌就不能用”。
在AVEs看来,“品味”根本不能当判断AI是否适配品牌的标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品味带有特权属性。能自主决定个人表达风格、周遭环境,甚至将偏好落地,背后需要时间、资源等支撑,并非所有人都具备这样的条件。
因为,品牌的用户是多样的,某部分人眼中有品味的AI内容,可能对另一群用户来说是相反的。就像用小众艺术风格做AI广告,下沉市场用户反而看不懂,根本达不到传播效果。
第二,品味具有主观性与情感印记,藏着自我认同和价值偏好,是高度私人化的。
但品牌不是“个人”,而是服务特定用户的主体,个人觉得有品味的AI内容,很可能和品牌用户需求脱节。若个人觉得“极简风AI海报有品味”,可品牌核心用户是喜欢热闹的年轻人,用极简风反而会让用户觉得没活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品味能通过后天习得,并非天生。这意味着每个人的品味形成,都受自身成长经历、接触的信息、所处环境等独特因素影响,最终品味的形成也是千差万别。
即便品牌想靠“培养团队品味”来统一AI内容的判断标准,也根本行不通。这种后天形成的个体差异,会直接导致团队内部的判断冲突,连“什么是好品味”都没法达成一致,自然也就无法用统一的“品味标准”来规划、制作AI内容。
不过AVEs也强调,品味存在关键局限,它过于私人化,无法复制,也难以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少数名人的成功是特例,因为他们能将个人品味与事业进行深度绑定。但对多数品牌和从业者而言,品味无法成为通用标准。
简单来说,品味是个人视角的好坏,而品牌用AI需要的是“用户视角的适配”。

品牌用AI的正确逻辑
把“品味到底是什么”梳理清楚之后,才能彻底推翻这个错误标准。在AVEs看来,真正能帮品牌用好AI的能力,是基于事实的审慎判断,核心就是明确“AI是否适配品牌、该在何时用、用在何处”。
这一点,用《Vogue》美国版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的案例就能很好体现。安娜・温图尔出身编辑家庭,自幼浸润时尚圈,本身就擅长判断行业趋势。
1988年她刚接手美版《Vogue》时,拍摄的封面风格便突破传统,模特身着毛衣搭配牛仔裤,妆容淡雅,和此前杂志一贯的精致华丽封面形成强烈反差。事后证明,这个选择精准契合了90年代“随性自然”的潮流,恰好也满足了当时读者的核心需求。
不过安娜・温图尔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刻,《Vogue》曾尝试推出AI模特,最终市场反馈并不理想。但在AVEs眼里,这个案例反而更凸显“审慎判断”的核心,其关键不在于“永远做出正确选择”,而在于始终基于品牌定位与用户需求做决策。
安娜・温图尔能长期执掌《Vogue》,并非因为个人品味出众,而是她总能精准判断哪些内容适配杂志定位、哪些趋势值得跟进。这种能力,正是当下品牌应用AI时最需要的。
为了让观点更易理解,AVEs还结合两个DTC品牌案例展开分析。能量饮料品牌Liquid Death的核心定位是颠覆传统、主打趣味风格,将水装入朋克风罐中销售。用户对其的期待集中在“幽默感与互动感”。因此,Liquid Death用AI制作荒诞有趣的内容时,不仅毫无违和感,还能强化品牌调性。
而香氛品牌Diptyque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艺术感与产品设计的深度融合,用户选择它,正是因为看重其“有品味的精致感”。若Diptyque跟风用AI制作大众化内容,反而会与品牌定位脱节,甚至引发用户的不满。
所以,AVEs特别强调,这绝非品味高低的较量,而是AI内容是否贴合品牌核心定位的适配问题。而判断这种贴合度,正是基于事实的审慎判断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品牌整合AI的核心建议
基于以上观察,AVEs提出了三个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品牌更稳妥地利用AI。
第一,先夯实品牌基础,再考虑AI应用。
对品牌而言,首要任务是明确自身的目标用户是谁、用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就像Liquid Death,正因为清晰知晓用户偏好趣味互动,后续AI应用的方向才足够明确。
反之,若品牌连目标用户都没摸透就盲目用AI,很容易导致AI内容与用户需求脱节。若忽略用户对品牌的需求,贸然用AI制作内容,便可能出现翻车情况。
第二,不被极端声音左右。
当前行业里,既有过度吹捧AI能改变行业的声音,也有全盘否定AI价值的言论,但这些极端声音其实都是干扰判断的噪音。
品牌真正该关注的,是思考AI能否为自身提供实际帮助。是选择像Liquid Death那样大胆应用AI,还是像Diptyque那样谨慎规避,亦或是仅用AI辅助完成素材初稿,这些决策都需基于品牌自身情况来定,而非盲目跟随他人的选择。
第三,重视团队沟通,避免个人独断。
当前公众对AI的接受度仍处于初期阶段,且AI相关话题争议性较强,一旦品牌AI应用不当,产生的负面评价往往难以挽回。
比如《Vogue》尝试AI模特时,即便只是试水,也应提前与团队梳理用户是否接受、是否影响品牌调性等关键问题,通过集体研判规避因个人冲动决策引发的风险。
在AI浪潮中,品牌保持理性至关重要,盲目人云亦云绝不可取。
当前行业对品味与AI的讨论才刚刚起步,AVEs想提前提醒大家不必将精力浪费在纠结AI内容“是否有品味”上。毕竟品味这东西,每个人不一样,也没法照搬。但“根据实际情况做谨慎判断”的能力,是能练会、也能真正用起来的。
未来,广告创意领域与AI打交道是必然趋势,但品牌能否用好AI,关键在于是否摸透自身定位、能否让AI与品牌调性相适配。
所以,品牌先理清这些基础逻辑,才能让后续的AI落地少走弯路,真正让AI为品牌价值服务。
出海品牌成长的核心路径是什么?
1️⃣ 流量破局:从0到1打开市场
2️⃣ 场景渗透:从1到10深度扎根
3️⃣ 文化定义:从10到100构建壁垒
🔵10月31日,#品牌方舟2025出海论坛
👇诚邀您共同拆解品牌成长方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