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进车圈!追觅的野心藏不住了

扫得一屋,亦扫天下?
在智能家居赛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不少企业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作为从扫地机器人起家的品牌,追觅同样在不断打破原有边界。
成立八年间,追觅完成了从单一清洁产品到全屋智能家电的扩展,服务超过三千万用户。然而,随着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寻找新的引擎便成为其必答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追觅将目光落在了更高门槛、更受关注的汽车和手机领域。
对追觅而言,这场跨界绝非简单的产品线扩充,更是其商业版图的关键拓展。成功,或将开辟新天地;失败,则可能伤及根本。
8月28日,追觅正式官宣造车,明确其首款产品定位为超豪华纯电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并计划于2027年正式推向市场。
官宣仅十天,创始人俞浩便带队赴德国为汽车工厂选址,确立“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的路径。
紧接着,9月19日,追觅再释重磅——宣布即将推出首款智能手机Dreame Space,并透露该产品已获得来自海外市场的亿元级别订单。
这两则相隔不足一个月的公告,不仅让追觅迅速成为行业焦点,更标志着这家智能家电企业,正式跨入科技行业最具挑战性的两大“硬核”赛道。
图源:微博
据品牌方舟观察,这一系列看似激进的跨界动作,实则有其内在的演进逻辑。
从2017年推出首款扫地机器人开始,追觅便逐步搭建智能生态体系,并推动其不断延伸、升级。2025年3月,它进一步宣布布局空调、冰箱等大家电品类,彻底完成从“单一清洁产品”到“全屋智能生态”的跨越。
这一“从点到面”的演进过程,使其体系逐渐完善,并将销售网络延伸至全球多个市场,更积累了跨品类生态搭建的核心能力,为进军高门槛赛道打下基础。
依托这份能力,追觅的生态布局自然延伸至手机与汽车这两大更具枢纽意义的终端。
在官方规划中,Dreame Space手机并非单纯的消费电子产品,而是“天地互联”战略中的关键节点——作为统一入口连接家庭场景与空天系统,既能调度全屋智能设备,也能处理来自无人机、天文观测等多端的数据流。
而汽车则承接“人—车—家”三维移动空间的定位,旨在将智能体验从静态家居延伸至动态出行。

图源: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支撑上述设想,追觅还在2025年9月10日官宣成立天文BU,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的研发。
尽管短期来看,该业务并非营收主力,但其作为“技术出口”的定位,将直接反哺手机的高级计算摄影和汽车的LiDAR传感器及高精度控制系统,为追觅的地面业务提供超维度的技术势能。
追觅的跨界,并非一时的灵感冲动,而是市场环境与企业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市场角度来看,其核心清洁业务的高速增长期已逐渐过去,行业增速放缓,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尽管2025年中国的家庭渗透率仅为6.9%,相比美国的15%仍有提升空间,但实际增长已显露疲态。
据奥维云网数据,2025年“618”期间,清洁电器均价同比下滑,其中扫地机器人品类价格出现回调,竞争压力加剧。IDC数据也显示,2018至2020年间中国市场年销量均超过610万台,而2024年出货量仅为538.9万台,较高峰期已有明显下滑。
与此同时,2025年8月大疆的正式入局,让本就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作为无人机及影像领域的领先者,大疆拥有成熟的技术与渠道积累,其进入不仅进一步分食现有市场,也给行业带来更高的技术与品牌门槛。
图源:追觅科技
不过,追觅的跨界并不仅是被动的应对,更是基于技术积累的主动延伸。
截至目前,追觅累计专利申请已超过6379件,涵盖高速电机、AI算法、智能控制等多个方向,且这些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跨场景迁移能力。
例如,应用于扫地机的高速数字马达,可用于电动车的冷却与执行系统;AI算法和智能控制则与自动驾驶的环境感知和路径规划存在高度同源性。
正是这种技术的可复用性,使追觅在切入手机和汽车等高价值赛道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跨界探索的成本压力。
图源:追觅科技
进一步看,此次跨界也为追觅探索新的增长模型提供了可能。
截至2025年6月,追觅已服务超3000万家庭、会员数达1100万。但这些用户的交互仍主要集中在清洁环节,尚未形成更广维度的价值转化。因此,如何在既有用户基础上拓展新的场景,成为追觅必须面对的问题。
追觅此次提出的“空天地一体化”战略,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它从家庭智能起步,延展至“人—车—家—空天”的全域生态,既能通过多场景协同释放用户潜力,也能顺势突破清洁电器的单一定位。
而这一宏大生态战略的突破口,则指向了全球市场。相较于国内市场的激烈内卷,海外市场显然能为其提供更广阔的试验空间。
无论是Dreame Space手机在发布前即获得亿元级海外订单,还是汽车项目选择在德国落地,都表明了追觅将生态体系推向全球市场的决心,这将是其全球化战略的一次重要跃迁。
尽管动作频频,但跨界之路并不轻松。
品牌认知的鸿沟,或许是追觅最直观的挑战。如今在用户心智中,追觅的标签已与“扫地机器人”深度绑定。当它转向手机和汽车赛道时,用户是否买单,成为横亘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具体而言,这一挑战源于品类认知的差异。智能家居属于“生活家电”范畴,用户的核心诉求集中在功能实用性;而手机是高频科技消费品,汽车则是关乎安全的出行工具,消费者对品牌的技术积淀、品控能力要求远高于前者。
因此,如何让用户相信追觅在这些高价值品类中,同样能够拿出令人信服的产品,是破局的关键。
图源:追觅科技
与此同时,资金问题也不容忽视。
据雷锋网数据,追觅科技2024年营收已突破150亿元。而在2025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追觅进一步透露,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超越2024年全年水平,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
然而,相比造车动辄数百亿级别的资金需求,这样的体量仍显有限。
蔚来创始人李斌早在2016年就曾指出,造车至少需要200亿元的资金准备。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加剧,到2021年底,他已将这一门槛上调至400亿元。
对于追觅而言,如何在有限的现金流下兼顾研发、制造与营销,是跨界能否走通的重要考题。
图源:追觅科技
此外,竞争格局的残酷性,更让跨界之路风险加剧。
当下,在智能手机领域,全球出货量已趋于饱和。IDC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出货量预计12.4亿部,同比仅微增1%;而苹果、华为、三星等头部品牌长期占据超70%份额,留给新入局者的空间极为有限。
新能源汽车赛道竞争更甚,特斯拉、比亚迪牢牢把控全球领先地位,小米等跨界玩家也凭借生态链优势快速抢占市场。它们不仅拥有庞大专利池和稳定产能,更在用户数据和智能生态上形成深厚壁垒。
面对这样的红海市场,追觅要突围,难度远非其在扫地机器人领域竞争时可比。
图源:追觅科技
然而,尽管挑战重重,追觅的跨界仍然具备一定的行业意义。
在智能家居市场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它主动寻求新的增长机会,这种前瞻姿态不仅关乎其自身成长,也为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一方面,追觅通过技术跨界,尝试打通多场景连接,为传统清洁电器企业突破业务边界提供了想象力。
另一方面,其跨界动作本身也起到“鲶鱼效应”——当一家以扫地机器人起家的企业进军高门槛赛道,必然会促使其他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技术潜力与生态边界,推动更多玩家在智能硬件的跨场景融合上做出探索。
总而言之,追觅能否真正闯出一条新路尚未可知。但其跨界尝试本身,已经为智能硬件产业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次跨界行动,是追觅在既有赛道基础上,主动寻找新增长机会的战略尝试。
若能顺利落地,将为其全球化进程增添筹码,并为中国品牌跨界探索提供新的案例;若遭遇挫折,其经验与教训同样会成为行业的重要参考。
对于追觅而言,故事远未结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