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低价闯美,国产咖啡从县城卷向纽约

捕捉智能家居市场前沿趋势,出海实现弯道超车!
品牌方舟获悉,6月30日,瑞幸咖啡美国首店在纽约正式试营业,这是其继东南亚市场后又一重要海外布局。
从选址纽约市中心、定价首杯0.99美元,到提前开展快闪活动,这场“登陆行动”颇具试探性质,也释放出中国咖啡品牌全球化加速的信号。
事实上,这并非孤例。早在咖啡品牌出海前,中国新茶饮已经率先走出国门,并且拿下不少亮眼成绩。
以霸王茶姬为代表的新中式茶饮品牌,近年来在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迅速扩张,凭借产品创新与国风叙事,一度成为社媒打卡热点,吸引了大量海外消费者。
新茶饮的成功,让资本和行业都看到了“中国味道”在全球消费浪潮中的机会。
如今,咖啡品牌正接棒出海。从三顿半以冻干咖啡登陆北美市场,到瑞幸、库迪接连入驻东南亚与中东,中国咖啡正在集体探索新的故事线。
那么,中国咖啡品牌为何纷纷出海?前路究竟是一片蓝海,还是另一场硬仗?
在中国,关于咖啡的消费认知正在迅速发生。
曾经,咖啡被视作一种身份饮料,多出现在星巴克桌边、写字楼角落、商务会议室,是精英阶层的社交符号。
如今,情况变了。瑞幸、库迪等品牌的快速下沉,一度打破咖啡的精英人设,将它从写字楼带到了便利店、地铁口、大学校园,甚至县城街头。一杯9.9的美式,成了打工人标配;一杯买一送一的拿铁,被大学生当作下午茶日常。
咖啡,开始像奶茶一样平常,融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品牌方舟了解到,中国人均咖啡消费从2016年的6杯增长至2024年的22杯/年,这不仅是饮用量的变化,更是消费习惯的重塑。然而,与美国年均约700杯,以及日韩近400杯的水平相比,中国咖啡市场明显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潜力大于现实”的格局。
但这种低基数并非只是增长的机会信号,也暗藏着残酷的竞争现实。
图源:瑞幸咖啡
当前,中国咖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增速却明显放缓。根据《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2024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到3133亿元,同比增长18.1%。相比此前接近30%的高速增长,这一增速已有明显回落。
增速放缓的背后,一方面是行业边际效应的显现。据了解,2024年,国内咖啡店总数突破20万家,瑞幸、库迪等头部玩家疯狂扩张,二三线城市下沉速度加快,门店密度趋于饱和。
然而,门店数量虽在增长,市场活力却在减弱。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2024年内高达5.3万家咖啡店倒闭消失,行业淘汰加剧。
此外,价格战成为行业竞争的常态。瑞幸最初以“9.9元”优惠搅动市场,库迪迅速跟进,消费者形成了明显的价格锚定效应,品牌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另一方面,国际品牌也在加快对中国市场的扩张。在星巴克稳固市场领导地位的同时,加拿大连锁品牌Tims计划到十年内在中国开设1500家门店;Blue Bottle、Peet’s Coffee等高端精品咖啡品牌也在一线城市设点,试图抢占品质咖啡的心智高地。
从价格到形象、从便利性到文化内涵,国内竞争格局日益复杂。在此背景下,出海寻找新增量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图源:瑞幸咖啡
放眼全球,咖啡市场仍然处于温和增长轨道。据Precedence Research报告,2024年全球咖啡市场规模约为2452亿美元,到2034年有望达到3815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长率为4.5%。而在这片广阔的市场版图中,东南亚、欧美等区域展现出差异化的机遇与潜力。
当下,东南亚正从咖啡种植地转变为消费新高地。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既有咖啡文化基础,又拥有庞大的年轻人口和活跃的电商生态。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23年东南亚咖啡市场规模已达44亿美元,未来五年将以8%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东南亚的增长率表面看不如中国,但中国市场的高增速是在极低人均消费基数下实现的,随着门店饱和、价格战加剧,增速逐年放缓,已显现出“内卷式增长”的迹象。反观东南亚,虽然复合增速约为8%,但整体仍处在早期成长阶段,头部格局未定、品牌认知未饱和,真正的“增量空间”或许更为宽广。
此外,欧美也并非“高地不可攻”。以星巴克为代表的传统品牌正在老化,年轻一代开始主动寻找更新鲜、有设计感的替代品。这为具有性价比优势、产品创新能力强的中国品牌提供了切口。
由此可见,出海不是一时热潮,而是中国咖啡品牌在“增量见顶”与“利润承压”之间做出的结构性选择。内卷之下,走出去,成为越来越多品牌的必答题。
对于咖啡品牌来说,出海并没有标准答案。
面对不同市场环境与品牌资源,国产咖啡们选择了各具特色的打法。在众多玩家中,品牌方舟选取了三顿半、瑞幸与库迪等三个代表性品牌,探索它们在海外市场的打开方式。
1.三顿半:以“精品速溶”打入欧美市场
据了解,三顿半选择的出海路径与传统连锁品牌不同,不靠门店扩张,而是以产品力和品牌力撬动市场。
三顿半深知产品创新是在海外市场立足的根本。在进入北美市场后发现,当地消费者对于便携、高品质的咖啡有着显著需求,尤其是在露营、远足、自驾等户外场景中,现磨咖啡显得不够便利,传统速溶又无法满足风味期待。
基于这一洞察,三顿半通过自研的“冷萃提取,智能冻干”技术,打造出“超即溶”咖啡,实现了无须搅拌、三秒速溶的突破性体验,且能在0—100℃的任意水温下极速溶解。这一技术既降低了饮用门槛,又保留了精品咖啡的口感优势,成为户外活动爱好者的新宠。
图源:三顿半
在渠道打法上,三顿半采取“线上为主、电商先行”的策略,以Amazon等北美主流电商为核心,并尝试进入亚裔生鲜平台Weee!等,借力平台流量触达目标客群;同时搭建海外独立站,以首次注册15%的折扣优惠吸引用户沉淀。
而在营销侧,三顿半也在努力构建内容资产,联合YouTube咖啡类KOL、TikTok博主开展试喝评测、包装展示;通过社群运营收集反馈、优化产品,精准传递品牌理念与优势。这种从产品、渠道到内容三位一体的打法,使其在北美市场逐步获得用户认知。
2.瑞幸:稳中求进,高端定价
作为中国市场最具规模的咖啡连锁品牌之一,瑞幸的出海动作相对稳健,但打法清晰。
2023年,瑞幸首站出海新加坡,不仅因为当地华人群体基数大,有较强的品牌认知基础,也因其消费水平高、国际化程度高,是测试中式咖啡品牌国际接受度的理想市场。随后在马来西亚拓店,2025年6月又正式在纽约开出首家美国门店。
在产品层面,瑞幸结合当地口味偏好,进行本地化适配。例如在东南亚推出糖度更高的“生椰拿铁”,以适应当地人喜甜的口味。
图源:瑞幸咖啡
此外,瑞幸在出海初期依旧沿用其擅长的价格策略——首杯0.99美元,以超高性价比吸引第一批用户试喝,并借助社交平台迅速形成口碑裂变。
但与国内主打的“9.9元”平价策略不同,瑞幸在海外将低价更多作为引流手段。在最新开设的纽约门店,单杯售价最高达57元,整体定价体系与星巴克接近,呈现出更鲜明的高端定位。
在品牌运营上,瑞幸在Instagram、TikTok等社交平台持续制造话题,通过试营业预热、快闪店活动、新品试饮等多元化内容,强化品牌在年轻用户群中的触达与互动。
3.库迪:高性价比,规模化出海
相比三顿半和瑞幸,库迪的打法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速度”在海外市场的延伸。
2023年,库迪将韩国首尔作为出海首站,随后迅速拓展至日本、北美、东南亚等地,并于2024年3月进军中东,在迪拜、卡塔尔等国家开设门店,半年内即完成7家落地。截至2024年10月,库迪全球门店总数突破10000家,覆盖28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门店数超过2000家,远超同期的瑞幸。
图源:库迪咖啡
其核心策略在于“加盟复制+高性价比”的组合打法。一方面,库迪建立了联营体制,通过快速门店复制、灵活的门店模型和对单杯成本的极致压缩,为其高性价比策略提供基础。
另一方面,库迪借助高性价比迅速站稳脚跟,形成以价格为锚的消费认知。例如在马来西亚,瑞幸的单杯售价在11.8至22.2元人民币之间,而库迪的价格则落在9.6至14.5元区间,延续‘亲民价’策略,有效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的年轻消费者。
但速度之外也有隐忧。截至目前,库迪已暂停韩国市场运营。公开资料显示,库迪于2023年8月进驻首尔,曾开设4家门店,但到2024年11月,其最后一家门店关闭。对此,库迪方面表示这是由于“业务升级涉及门店调整”,并未明确表示是否会在韩国市场重新开设门店。
中国咖啡品牌的出海,是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旅程。当前,海外咖啡市场看似蓝海,但在真正走向本地化、品牌化的过程中,中国咖啡品牌仍面临不小挑战。
出海之路,从来不是无人的蓝海。无论是欧美的星巴克、Peet’s,还是东南亚本地的Kopi Kenanga、ZUS Coffee等区域连锁品牌,早已深耕多年,构建起稳固的市场壁垒。对于中国品牌而言,作为“新玩家”入局,门槛显然更高。
更复杂的是,咖啡虽为全球通行品类,地域间的口味偏好却截然不同。在东南亚,高甜、奶基底风味更受欢迎;而欧美消费者则偏好低糖、突出本味的咖啡。如何因地制宜调整菜单,同时保持品牌风格的一致性,是一道必须面对的命题。
好在,我们已能看到中国品牌正在摸索出一套本土适配策略。譬如瑞幸在东南亚调高咖啡甜度,三顿半针对北美户外人群推出新产品。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实则是品牌试图摆脱“舶来品”身份、融入本地语境的尝试。
图源:库迪咖啡
而比口味更难的,是品牌价值的构建。在出海初期,性价比或许是打开市场的有效手段,但真正能持续留住用户的,是品牌价值的建立。品牌不可避免地需要从“短期交易”迈向“长期关系”,从“好喝不贵”走向“品牌认同”。
这就要求品牌不仅在产品上有创新,在门店体验、社群经营、文化输出等层面也同步发力,构建更具吸引力与差异化的品牌体验。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便是其长期价值构建的典范。
如今,中国品牌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近年来,瑞幸与茅台联名推出的酱香拿铁,不仅在国内掀起社交热潮,也频频在海外社媒上引起热议,成为海外消费者眼中的“中式混搭”代表。某种程度上,它也标志着中国咖啡品牌正在迈出文化输出的第一步。
在全球化浪潮下,出海并非一次性事件,而是一场系统性、长期性的挑战。对中国咖啡品牌来说,机会确实已现,但真正的战役,或许才刚刚开始。
中国咖啡品牌的出海,既是压力之下的主动突围,也是品牌全球化的必经之路。放眼全球,咖啡消费仍有可观增长,东南亚、欧美等区域也展现出不尽相同的增量潜力。
但机会背后同样藏着挑战,这注定不会是一场靠低价取胜的速战速决,而是一场关乎产品力、品牌认知与文化适配的长期战。
眼下,出海之路刚刚开始,是红海还是蓝海,真正的答案,还得走下去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