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北美销量前三!这家Ebike做对了什么?| 方舟专访

智能家居风靡全球,出海品牌如何快跑入场?
当风口缓缓吹过,真正的考验浮出水面。行至2025年,Ebike还是一个值得被看好的赛道吗?面对充满未知的海外市场、不断加剧的竞争环境,中国玩家们的下一个落脚点在何处?
为了探索这些答案,本期「方舟talk」栏目,特邀Heybike(星途创新)CEO房惠民做客,为我们分享Heybike的品牌出海之路。
资料显示,Heybike自2021年成立后仅七个多月的时间,就售出了超过 15,000 辆电动自行车,在全球市场创下销售纪录。而房惠民作为连续创业超10年的资深玩家,其丰富的电商经验和独到的战略眼光,在品牌的发展中亦起到重要推手作用。
Heybike要做卖货公司,还是全球化品牌?
这一问题在他的心中早有清晰的答案。
品牌方舟了解到,「Heybike」于2021年成立,是一个主打“轻便智能出行”的E-Bike出海品牌。
而在Heybike创立前,其创始人房惠民就已在国内出行领域从业多年,从早期接触的独轮车、折叠电动车、滑板车等产品,到打造出碳纤维滑板车品牌,拿下了亿级的营收。房惠民及其团队见证了行业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作为最早一批的探索者,这些产品的成功经验为后来Heybike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020年初,星途创新开始接触到海外市场的业务,并以ODM代工的模式为欧洲品牌及跨境电商企业开发产品,使之积累了大量的产品经验和行业数据。
也正是这个阶段,Ebike行业迎来了爆发的拐点。
Google Trends显示,E-bike热度自2020年后迎来井喷式增长。由于新冠疫情,更为安全的个人短途出行交通工具需求旺盛。在绿色环保的属性和户外出行热潮的推动下,E-bike大受海外消费者青睐,销量逐年攀升。
房惠民意识到,这个阶段是一个窗口期。于是,星途创新决定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开始布局海外,并在产品、供应链、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准备和调整,Heybike应运而生。
迎着市场的风口,这个成立不到一年的新品牌起飞了。
成立7个多月,Heybike便售出了超1.5万辆电动自行车,创下销售纪录。2021年11月,其累计超1万用户,达成每月100万美金成交额。2022年11月,Heybike品牌在北美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2023年5月,累计8万名用户,总成交额超过1亿美金,市场份额达到15%。
2024-2025年间,Heybike拿下10项国际设计大奖,包括红点奖、德国设计奖、法国设计奖等。
凭借轻量化设计、智能功能和长续航表现,Heybike赢得了欧美市场青睐,一跃成为北美市场头部品牌。
目前,Heybike已累积超20万用户,在北美电动自行车销量排名前三,连续三年实现盈利。

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北美头部品牌,Heybike的逆袭似乎并不意外,除了踩中了行业风口,其深厚的“品牌内功”更值得传颂。
据房惠民介绍,Heybike成立之初推出了两款主打车型:一款是面向北美通勤场景的城市通勤车,另一款是面向户外场景的可折叠胖胎电动车。
通过这样的产品组合,Heybike避开了主流头部品牌的直接竞争,在细分市场中找到了突破口。
同时,Heybike的早期产品定价在800到900美元之间,属于中低价位,但产品配置和设计远超同价位竞品,用户对性价比非常认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Heybike在品牌初期就取得了非常亮眼的销售成绩。
而Heybike之所以能广受用户喜爱,本质上仍取决于差异化的产品逻辑。
数据显示,目前Heybike的核心用户画像为30-50岁的城市用户,他们既有较强的购买力,也追求高品质生活,对家庭出行、户外活动的需求较高。
针对这类用户,Heybike开发出城市通勤、户外运动两大产品线,而户外使用场景更能体现出产品性能和骑行体验,因此,Heybike砍掉了花哨设计,转而专注性能研发,并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用车需求定制调校。
“欧美一些传统品牌更倾向于把电动自行车定位为简单的通勤工具,他们追求轻便和基础功能即可满足用户需求。而我们认为,Ebike不仅仅是工具,它更应该是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伸,房惠民表示。
当市场主流的Ebike产品还在主打“轻量化”标签,Heybike却瞄准智能化切口,让产品变得更有趣、更好玩的同时提供更高的科技体验。
品牌方舟了解到,Heybike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主研发的IOT模块,实现整车状态监管、智能安防、智能解锁唤醒等功能,同时通过传感器多维度采集和分析用户数据,挖掘用户骑行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线的分布;二是通过移动端APP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不仅搭载车辆数据、骑行数据、OTA、无钥匙解锁等实用功能,还能满足运动记录、分享、排名等社交需求。
而要做出性能体验拉满的产品,离不开品牌对供应链及核心技术的深度把控。
据悉,Heybike不仅有自有工厂,同时与全球头部代工厂建立了深度合作,拥有百万规模的电动两轮车供应链管理能力,实现了75-90天的快速周转,产品开发和迭代速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
此外,Heybike还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发“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Ebike出海品牌之一。三电系统作为产品的核心利润来源,国内大部分品牌依然依赖外部供应链去完成匹配,难免面临“卡脖子”风险,没有太多自主权。
Heybike的三电系统一部分来源自主开发,另一部分则与核心供应商联合开发,这种自研模式使之拥有更强的自主性与系统整合能力,这不仅体现在硬件匹配上,还包括整车效率的提升、用户体验的优化等。
例如,用户在骑行中遇到问题,能第一时间给品牌反馈,品牌也能快速地调整方案并进行产品优化。“我们比其他品牌离用户更近,能更快地获取真实使用场景下的数据与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快速迭代的闭环。这种用户直连和技术协同,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在CES 2025活动中,Heybike正式推出其最新搭载500W中置驱动及Heybike自研Galaxy Perform S eDrive 系统和26x4英寸宽胎的电动自行车ALPHA。另外,Heybike在活动现场还获得了UL Solutions颁发的轻型电动车性能验证证书。
通过不断升级的产品性能与用户体验,Heybike的产品在北美市场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打开市场后,其产品定价也逐步向中高端靠拢,其主力车型的价格区间在1600至2000美元之间,部分高配车型突破了2000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美国市场仅有100个品牌,2022年增至200个,其中超半数为中国品牌。
一般而言,中国E-bike品牌更看重研发创新,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性价比优势;而北美E-bike品牌则具有本土市场洞察力和品牌积淀优势,更容易进驻线下渠道、搭建售后体系等。
面对本土品牌的天然优势与中国品牌的同起点竞争,除了在产品力上构筑壁垒,海外渠道渗透与品牌营销也相当重要。
为更好地适应海外市场的文化差异,Heybike搭建了海外市场/用户洞察团队,并拥有成熟的多平台、多渠道营销团队。
根据品牌方舟观察,“骑行快乐”通常是很多Ebike品牌主推的品牌价值观之一,而“Heybike” 品牌名字的由来也与此有关,”我们希望用户第一次看到这个品牌,就像是朋友之间说:“嘿,一起去骑车吧!” 这样既有动感,也有生活气息。
从品牌理念来看,Heybike不想只做一个“卖车的公司”,而是想为用户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健康、自由、有乐趣的出行体验。
目前,Heybike已搭建主流社媒矩阵,在YouTube、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平台上已累积数十万粉丝,总播放量过亿。
在品牌传播上,它强调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以Ebike产品为桥梁,让用户结识新朋友、组建骑行社群、分享生活故事,拥有更好的生活方式。
提及内容营销策略,Heybike不仅与垂直领域的 KOL 进行深度合作,在发布新品时进行试骑和测评,还鼓励真实用户参与内容共创,对UGC内容进行二次传播,通过用户分享的骑行故事、使用体验、产品改装等内容,在提升品牌曝光度的同时增强互动黏性。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提升,Heybike还计划打造专属的骑行社群和品牌大使计划,让用户成为品牌真正的传播者。
在渠道方面,Heybike则以DTC模式+电商平台+线下渠道三线并进,以独立站为品牌阵地,以亚马逊、沃尔玛等线上电商平台为销售核心,以Target、Best Buy做线下零售拓展,最大化覆盖不同类型的用户。
similarweb数据显示,Heybike海外独立站5月的总访问量为34.2万次,超80%的流量份额集中在美国,其中直接流量占比最大。
目前,其已入驻Best Buy等400+商超,大量辐射社区场景,同时拥有北美本土海外仓及售后服务体系。
虽然Heybike在海外已闯出成绩,但回望来时路,它也有自己的“至暗时刻”。
据房惠民回忆,2023年,Ebike市场面临疫情高点后的迅速冷却,整体消费动力急剧下滑,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业内蔓延着巨大的库存压力和流量焦虑。
也是在这一年,欧美诸多明星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库存积压等问题频频暴雷,Ebike倒闭潮来袭。根据欧洲自行车协会数据,2023年欧洲E-bike销量同比下降7%。同年,VanMoof、Superpedestrian、Bird等E-bike巨头接连宣告破产,保时捷背书的Grepy也宣告退出整车市场,行业负面消息不断。
而这一周期的波动也给Heybike带来了很大的考验,倘若资金链一步跟不上,大量的库存积压就能压垮这个初创品牌。在没有资本加持的背景下,这个新人如何才能在行业低谷期中活下去?
面临行业洗牌,Heybike 之所以能活下来,并且保持增长,关键就在于非常重视“节奏控制”和“系统能力”。它没有盲目扩张、追求规模,而是确保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库存有计划、渠道有节制、产品有反馈、现金流稳健。

而这一次的经历,也让星途创新意识到,做品牌不能靠冲动,要靠节奏控制和底线思维,也使房惠民更加坚定了要长期做品牌的想法。
但对于想出海的品牌而言,更残酷的事实就摆在眼前:越发红海的市场竞争、一触即发的价格战、差异显著的消费文化。如今的Ebike行业,早已撕下了“蓝海”的标签,留在牌桌上的人,下一个落脚点在哪里?
房惠民认为,Ebike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重资产、重运营、流程复杂的赛道。如果你要跑得久,就必须要每一个模块都“及格以上”,甚至某些方面做到“领先”。
从长远来看,Ebike现在还远远没有到“卷无可卷”的阶段,只是说打法要更精细、更聚焦了。要避免同质化,就需要把每一个细分场景做深,把用户未满足的需求研究透,或者在使用体验上做出差异化,而不是为了入场而盲目堆功能、压价格。
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某一个单一维度的“极致”,而是综合能力的协同。“你可以产品好,但如果渠道跟不上、品牌没人知道,照样难以持续。你也可以技术强,但如果供应链、服务、营销做不好,也无法在这个赛道上走远。所以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全链条系统能力。”
同时,在抗风险能力方面,技术壁垒非常关键。它能让品牌在面对行业周期波动时保持更强的稳定性,不至于被价格战拖垮或被供应链卡脖子。
从本质上来看,出海企业的抗风险核心应是“供应链效率×技术壁垒×用户直连能力”。只有真正具备差异化竞争力、懂得用户需求、并能够持续创新的公司,才能在这个阶段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
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风口,而是深扎产业链的根系与直面用户的勇气。
正如房惠民所言:“我们要做的不是卖货公司,而是影响全球出行生活方式的品牌。” 通过它的故事可以看到,Heybike给出的长期主义公式已然清晰——以技术自研筑牢护城河,用DTC模式击穿渠道壁垒,让每一次用户骑行都成为品牌价值的注脚。
而根据品牌方舟近几年的观察,不仅是Ebike行业,几乎所有赛道在经历快速增长后都会面临洗牌期。
2025年,既是行业分水岭,也是出海的转折点。
当市场红利如潮水般退去,需要创业者们走出更有力的步伐,方能抵达全球化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