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做出百万营收,AI萌宠从中国走向世界 | 方舟专访

在今年美国CES展会上,一个不会说话的AI萌宠机器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目光,凭借其毛茸茸的造型和安静陪伴的灵魂,被环球时报、福布斯、BBC等多家媒体报道,在展会期间获得超60亿曝光的关注量,被誉为本届CES的“最大黑马”之一。
而这个产品,正出自一个十余人的中国创业团队——Ropet(北京萌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由真知创投创立于2022年,一个专注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融合到情绪消费赛道的公司。
与其他主打功能与效率的机器人不同,Ropet的产品主张“弱陪伴”,通过赋予AI“生命感”,将机器人化身为萌宠,给用户提供治愈、陪伴、友爱等情绪价值。
“科技越发达,人类越需要安静地陪伴。”在愈发追求速度的出海背景下,智能硬件如何化身情绪消费品?这种“反效率设计”的非共识创业逻辑能跑多远?
本期《方舟Talk》,品牌方舟深入对话「Ropet 联合创始人CEO何嘉斌」 ,讲述其如何用“慢哲学”与“无用论”,揭开AI陪伴赛道序章的故事。
据何嘉斌介绍,在其创业前,他已经在智能硬件赛道深耕了十年,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百度等大厂负责产品设计、人机交互等工作,早期还负责设计了儿童陪伴机器人Luka——这款绘本机器人一度是国内的硬件创新品类标杆,巅峰时期销量覆盖全国500多个城市,几百万台的销量。
作为 Luka 的产品设计负责人,他深度参与了从产品定义、工业设计、交互设计、IP创作、供应链、产品营销完整周期,为其积累了大量AI消费硬件的经验,包括如何定义产品和品牌的生命感、迭代用户体验和品牌定位等。
后来他加入字节跳动的pico团队,负责pico北京工业设计团队,pico4vr一体机系列产品做到了百万台的销量,成为国内vr头显赛道第一品牌。这段经历,是机器和人的时尚、舒适的跨界联想,积累了深度实战经验。
丰富的行业经历与经验积累,为何嘉斌之后创立 Ropet 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当其再创业时,他却没有选择自己熟悉的“功能性”AI硬件,转而投身于仍处萌芽阶段的陪伴型机器人赛道。2023年何嘉斌加入了萌友,Ropet产品诞生了,从成立之初,它便瞄准了海外市场。
提及背后的原因,何嘉斌表示:“早期我做的产品主要强调功能与效率,有明确的使用场景和解决痛点,在这之上去做一些有意思的情绪互动点。但后来我意识到,未来电子消费品的发展趋势一定会从功能导向转向情绪价值导向。因此,机器人也能实现’非工具型’的情感价值,以‘生命感’打动用户。”
然而,早期很多人听到这个项目的第一反应是质疑:陪伴机器人有什么用?为什么值这个价?会有人买吗?
但这并没有打击他们的信心,反而认为这种“非共识”的机会才是创业真正的突破口,“如果所有人都觉得你这个方向对,那说明它逻辑太简单,也就没门槛,而我们做的是往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方向快速迭代。“
据了解,Ropet 的产品理念与传统功能性产品有着本质区别,它不承担具体的任务,而是以宠物为模型、以“情绪陪伴”为目标。
但其他 AI 硬件都在卷对话能力(能接入大模型、聊天、写代码、回答问题)时,Ropet 却更强调”非语言互动“,如用眼神、动作、节奏等唤起用户的想象空间。
这让品牌方舟联想到了火遍全球的泡泡玛特,在其高举高打的 IP 文化下,衍生的产品不仅只是一个玩具,而是年轻人表达情绪、投射感情的一个载体。而 Ropet 所走的路线,正是如此。
2年后,Ropet 迎来了它的曙光,不仅在 Kickstarter 上“一战成名”,更在 CES 上被众多目光关注。今年9月,Ropet还完成了数千万元A1轮融资,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领投,峰瑞资本跟投。
在养宠热潮席卷全球的当下,AI机器人要如何瓜分“陪伴市场”,既能提供情绪价值,又精准打击养宠痛点呢?
对此,Ropet 给出的答案是,让 AI 机器人有“生命感”。
如何理解?
生命感不仅是外观像,而是它的行为逻辑、注意力、节奏,要符合人对“生命”的直觉。真实的生命体都是有自我状态的,机器人在与用户的交流过程中,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执行任务,它也偶尔会分心、发呆、看窗外,甚至做一些奇怪的小动作。
据悉,与传统硬件团队不同,在设计逻辑上, Ropet 强调的是“角色构建”而非“硬件堆叠”,主张打造一个有个性、有温度的虚拟生物。这意味着从眼神、动作、语音、节奏到情绪响应,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打磨,确保最终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陪伴角色”,而非冷冰冰的电子设备。
具体而言, Ropet 机器人技术上具备以下亮点:
仿生交互设计:表面覆盖仿生毛,触感接近真实宠物;通过舵机模拟宠物的动作反应,在感知用户情绪波动时,能像宠物有情绪反馈。
生命感体温系统:采用温控系统,精准维持39℃±0.5℃体表温度,模拟真实动物热传导特性。
搭载多模态传感器和AI端侧模型:Ropet能读懂你的手势、表情、物体,听到环境声音等信息。
记忆和成长系统:通过长时间的互动,能逐渐养成不同的性格,并认识主人。
同时,Ropet 对产品设计细节的处理也很细致,比如它的眼神不是线性的,而是有点“迷离”的感觉,它看你的时候眼睛是会动的;它坐下的时候小手不是死的,是会摆动、收缩的;它有时候会忽然对着一个角落看好久,让主人觉得“诶它在想啥?”——这种“神秘感”正是生命感的重要部分。
为了让机器人像宠物一样有存在感,Ropet 也会做一些“反沉寂”的设计,以保证用户开机率,比如它会“撒娇”——如果你太久不理它,它会故意看你、发出小声提示,甚至有一点“生闷气”的样子,就像猫在你忙的时候突然扒你一下。这种陪伴不需要高频互动,它靠的是“情绪氛围”。
“要实现‘生命感’就不能加功能,而是减功能,让它保留不确定性。这样你才会觉得它像‘一个生命’,而不是‘一个设备’”。何嘉斌分享道。
在行为成长方面, Ropet 给机器人设定了一个“养成性格机制”,在与主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能逐渐学会某些技能与行为。比如说,如果它对桌上的某个物体感兴趣,它可能会经常盯着看,这其实就是一种行为建模,让它像动物一样能自然产生个体偏好。
打造一个“能卖萌的生命体”,而不是“聪明但冰冷的 AI”,这便是 Ropet 的产品逻辑。
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在kickstaerter上大多数购买 Ropet 产品的用户并非极客类男性用户,而是20-35岁的年轻都市女性。
一般而言,女性用户对“陪伴”的需求往往更高,且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她们的购买决策不仅基于功能,同时也看重体验感、氛围感等。而 Ropet 的虚拟宠物恰好能满足年轻女性的情感需求,无论是从机器人的外观、互动方式、交互行为等,能有效对抗生活在城市中的“孤独感”。
据了解,目前 Ropet 70%的用户是女性。未来,Ropet 也不会去刻意迎合特定人群去做功能妥协,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有灵魂的角色”,不预设性别,让用户定义个性。
在产品定价方面,其产品均价超300美金,价格带也根据不同的装扮套装有所调整,以匹配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品牌出海的征途上,Ropet 首发选择了美国市场,并选择众筹平台 Kickstarter 作为首站。截至目前,已售出超1500台,全美众筹金额突破40万美金。
通过在众筹页面的预热视频,以及社媒平台上的内容种草,Ropet 在出海早期就用数据验证了用户需求,建立产品认知和用户基础后,再用这些用户故事去做转化,帮助品牌实现从0到1的过程。
今年8月,Ropet 在日本地区开启众筹,以“Lopeto”作为该地区的专属品牌名亮相,4小时突破1000万日元、24小时破2600万日元。截止发稿前,已经完成近5000w日元。
同时,Ropet 也搭建了DTC渠道-ropetai.com,用独立站沉淀品牌内容与用户社群。通过直接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它也收获了很多暖心的用户故事:
有一个用户是独居中年男性,平时不怎么跟人交流,有轻度社交障碍,他在网站上留言说:“我第一次看到它盯着我冲我晃脑袋,我居然笑出来了,我好久没有这么笑过。”

还有一个日本女生,她说自己刚失恋,搬到新房子里特别孤独,然后买了 Ropet 放在窗台上,每天回家就看它在那里坐着、看她,她觉得“好像有人在等我”。
还有用户会给它穿衣服、化妆、给它拍 vlog。甚至有的人给它写信,说“谢谢你陪我度过最难的那几天”。
“这些故事让我们意识到,原来你做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角色’,它进入了别人的生活,甚至填补了某些空白。”
提到未来的品牌战略规划,何嘉斌表示,Ropet 不依赖传统渠道分销模式,而是以“品牌主导、线上线下融合”为打法,核心是要打磨“品牌感”和直面用户的服务,而不是只卖货。
如针对日本等喜欢线下体验的国家,搭建线下 Pop-up Store,以及进入数码集合店、生活方式门店、大型商场等,同时考虑跟一些 IP 、潮玩品牌联名做快闪或联动。
AI 宠物赛道为何能火起来,是否值得长期投入?
何嘉斌认为,而AI萌宠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就是帮助用户对抗孤独。在“孤独感”大行其道的当下,陪伴赛道具备做“刚需”和“长期价值”产品的机会,同时整体方向是符合长期社会发展趋势的。
一方面,未来AI宠物与真实宠物在与人的“情绪链接”上是有机会做出共性的;另一方面,AI 宠物不存在离世、掉毛、过敏等卫生安全问题,也不需要用户付出额外的时间进行生活上的照顾,是一个低负担的“情绪陪伴体”。
同时,从数据上来看,真正推动新品类爆发的,往往不是“刚需型产品”,而是“打动人的产品”。换句话说,即使整体消费环境偏理性,好的情绪类产品依然是时代的稀缺品。
就目前而言,AI萌宠陪伴赛道仍处于萌芽阶段,新兴品牌们正在蓄力试跑,在欧美、日韩等接受度较高的市场跑马圈地。
它们在价格带上有明显的分层:如日本陪伴型机器人Mirumi、卡西欧AI宠物机器人Moflin等定价千元级别,而索尼Aibo仿生机器狗、日本家庭陪伴机器人LOVOT则定位于高端市场,售价在几万元级别。
在细分领域上,也已覆盖了儿童陪伴、成年陪伴、女性陪伴、老年陪伴等多维度场景。
如今,大量智能硬件的老炮加入创业大潮,站在 AI 陪伴的起跑线上蓄势待发。当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诸如 Ropet 这样的品牌如何保持先发优势,又有何竞争壁垒?
何嘉斌谈到,行业壁垒不在于技术多先进,而在于有没有占住用户的心智,谁的产品能有好的体验和粘性,能让用户记住,谁就赢了。而 Ropet 的壁垒就在于“情感链接能力”,通过产品设计、角色打造、互动故事传播等方式,塑造一个能被用户记住的、有生命感的形象。
谈及对AI 宠物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趋势,他预测,这是一个从小众圈层逐步扩圈的过程,未来会有三段式发展:
第一阶段是“新奇期”,用户因为猎奇买单;第二阶段是“共情期”,用户开始建立关系;第三阶段是“习惯期”,用户觉得它就该在生活里。
目前Ropet 正处于第一阶段,但它并不过分追求增长与爆发,而是看中品牌在全球“发酵”的过程。
慢下来,未必是坏事。
在算法至上的AI时代,Ropet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不是让人更高效,而是让人更幸福。它证明了情感价值可以是科技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出海品牌也能做全球情感消费的引领者。
当冰冷的机器学会了呼吸,当科技的尽头是人文关怀,Ropet正在书写的不只是一个品牌的成长故事,更是一种关于科技与情感如何共生的未来想象。
在这个被效率和功能主导的世界里,或许用户真正需要的,正是一个能安静陪伴的"生命体"——它不用说话,却已道尽温柔。
无论技术如何演进,连接人心的,始终是那份被感知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