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3000万美金,“看娃神器”火遍欧美!

对于新手父母来说,育儿的挑战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婴儿的哭声、体温的变化、睡眠的深浅——每一个细微的信号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过去,人们只能依靠经验与直觉来应对育儿中的各种不确定。如今,这些“不可控”正在被科技一点点接管。育儿这件事,不再只是经验传承,而成为技术加持下的科学决策。
随着智能家居、计算机视觉和传感技术的普及,母婴行业正迎来一场悄然变革。越来越多年轻父母愿意为“安心”付费——用数据了解宝宝的睡眠,用算法洞察呼吸与体征,用手机取代传统婴儿监听器。
在这一趋势中,诞生于美国的DTC品牌Nanit脱颖而出。它用镜头和算法,记录婴儿的每一次翻身与呼吸,为父母提供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据Growjo数据,Nanit年收入已达3210万美元,成为全球智能婴儿监测赛道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
伴随着新生代父母对育儿方式的改变,母婴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技术驱动的转型,智能育儿设备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婴儿监视器市场规模估计为13.4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4.76亿美元,2023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9%。
在这一市场中,北美仍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全球总量的46.4%,欧洲和亚太地区也呈现增长态势,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显示出全球对智能婴儿监测产品的持续需求。
品类的延伸亦体现了这一趋势。智能婴儿监控器、智能育儿车、智能监护袜等产品层出不穷,以Owlet、Hatch、Happiest Baby等为代表的品牌率先抢占市场,逐步从单一硬件向完整生态系统延伸。

图源:Nanit
这一切的背后,是新一代父母育儿焦虑与需求的升级。科学育儿理念的普及,让他们不再仅凭经验判断,而是希望通过数据获得客观参考。
对于婴儿猝死综合症(SIDS)、睡眠中断及成长节奏的不确定性,父母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获取更多保障,智能设备因此成为缓解焦虑、提升安全感的重要工具。
此外,技术方面的成熟也为市场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过去的婴儿监测主要依赖物理接触传感器,而如今,非接触式AI摄像头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使监测更舒适、安全且精准。
随着IoT和智能家居环境的普及,这些设备能够无缝接入家庭生态系统,提供远程控制、数据记录与分析,让父母随时随地掌握宝宝的状况,也降低了尝试智能育儿产品的门槛。

图源:Nanit
与此同时,产品趋势正在向“洞察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监测不再局限于安全提醒,而是向更全面的数据洞察延伸:睡眠模式分析、成长节奏追踪、环境监控和呼吸监测等功能逐步整合。
摄像头、智能穿戴、App与云服务形成闭环,让设备不仅是工具,更成为家庭健康数据中心。订阅服务作为增值模式,为品牌提供持续营收的同时,也让产品能够长期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用于功能优化和服务升级,进一步提升父母使用体验。
整体来看,智能婴儿监测市场正由单一硬件向数据驱动的育儿生态转型。父母需求的升级、技术的成熟以及产品生态化的趋势共同推动了整个赛道的快速发展。

图源:Nanit
品牌方舟了解到,Nanit的故事始于2014年的纽约,其创始团队由行为科学家、计算机视觉专家以及儿童睡眠研究领域的学者共同组成。
彼时的市场环境中,婴儿监视器大多只能提供模糊的视频画面,父母难以获得有效信息来辅助育儿。
Nanit的使命便是超越简单的视频监控,通过科技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睡眠状态。这一使命不仅是口号,更深深植入品牌的产品设计和服务策略之中,成为其每一款设备和功能背后的核心驱动力。

图源:Nanit
Nanit的核心产品是智能婴儿监视器,它不仅是一台摄像头,更集成了计算机视觉和睡眠追踪技术,是整个Nanit系统的中枢。父母可以将其安装在落地支架或墙壁臂上,获得对婴儿床的俯视角度,实现全天候监控。
通过与智能服饰的配合,其监视器能够实时捕捉宝宝的呼吸运动;内置扬声器和麦克风则让父母能够远程与宝宝互动,提供即时的安全感。同时,它还能监测婴儿室的温湿度和噪声水平,让父母随时掌握宝宝的生活环境。

图源:Nanit
为了实现呼吸监测功能,Nanit还推出了智能服饰系列,包括智能睡袋、睡衣和腹带。这些服饰表面印有独特的“目标板”图案,以便摄像头通过追踪图案的微小移动,计算出宝宝的呼吸频率。
与传统接触式传感器不同,这种非接触式方式无需贴附在宝宝身上,既保证安全,也提升了穿戴舒适度,同时体现了Nanit在产品体验设计上的细致考量。
除了核心监视器和智能服饰,Nanit还提供声光机和便携旅行箱等配件。声光机在宝宝入睡或觉醒时提供柔和光线和声音,辅助建立规律作息;旅行箱则方便家庭外出时携带完整系统,确保监测不中断。

图源:Nanit
通过监视器和智能服饰收集的数据,父母得以掌握宝宝的身体状况。
Nanit婴儿监视器的基础功能无需订阅即可使用,用户可以跨设备查看实时画面,包括实时声音、运动通知、呼吸运动监测、双向音频、背景音频,以及白噪声和自然声音播放。
而对于希望获得更多数据洞察的家庭,Nanit也提供订阅服务,如“回忆计划”和“里程碑计划”,可提供睡眠历史记录、高级分析和发育指标捕捉,为父母提供更全面的育儿参考。
整体来看,Nanit的产品体系围绕“基础功能+订阅增值”的策略展开,打造了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数据生态的完整闭环,让父母不仅能“看见”宝宝,更能“看懂”宝宝。

图源:Nanit
自创立之初,Nanit便选择绕开传统零售渠道,通过独立站与用户直接连接。这一模式不仅让品牌能够掌控从购买、安装到数据分析及售后服务的完整体验,也为其构建数字化品牌体系奠定了基础。
根据SimilarWeb数据,过去三个月,Nanit官网访问量已突破百万,其中直接访问与搜索访问合计占比超过90%,显示出其在母婴科技赛道中强劲的主动搜索力与用户认知度。
然而,Nanit的官网早已超越销售终端,更像一个开放的“育儿研究中心”,通过系统化的知识输出与专家资源的透明展示,持续强化品牌的专业形象与公信力。

图源:Nanit
在网站中,Nanit设有独立的“科学团队”板块,详细介绍顾问团成员的学术背景——涵盖哈佛医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知名机构。
与此同时,官网的博客栏目由睡眠科学家、儿科专家及内部研究团队共同撰写内容,围绕婴儿睡眠规律、成长节奏与家庭作息展开,兼具研究深度与实用性。
与官网的专业形象相呼应,Nanit在社交媒体上的运营成为其品牌“温度”的延伸。
在Instagram与TikTok等平台上,Nanit以更轻盈、更生活化的方式触达年轻父母群体,塑造出兼具科技感与亲和力的品牌气质。尤其在TikTok上,Nanit粉丝量已突破20万,相关话题累计帖子超过2000条,成为其情感沟通的主要阵地。

图源:Nanit
品牌方舟观察到,Nanit选择在各平台保持高度一致的内容调性,以强化品牌识别。
无论是拥有约15.6万粉丝的 Instagram,还是增长迅速的TikTok,其内容核心始终围绕三大主题展开——育儿知识分享、产品功能讲解与真实使用场景展示。
在内容形式上,Nanit善于用“生活片段+数据可视化”的叙事方式将科技化繁为简:婴儿睡眠的时间轴、呼吸监测的实时曲线、手机端推送的安抚提醒……这些看似技术展示的画面,却被包裹在柔和的家庭叙事中,让科技显得克制而温柔。
为了让品牌更具真实感,Nanit在内容策略上刻意降低品牌自述的比例,更多邀请父母用户与育儿博主参与创作。让他们在分析自己的育儿日常时,自然融入Nanit的使用体验,从而强化品牌“可信赖、专业、有人情味”的印象。
Nanit的走红,折射出一个更广泛的趋势——当代父母正通过科技去理解和掌控曾经无法量化的焦虑。从监测睡眠到解读成长曲线,智能育儿产品提供的不只是信息,更是一种新的安全感。
然而,科技并非取代父母的角色,而是在补全他们的能力边界,让理性与情感在养育过程中得以共存。当智能育儿从“工具”升级为“伙伴”,品牌的价值也随之从功能转向信任。









